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氨法脱碳流程的敏感性分析及富液电容分离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3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第9-10页
        1.1.2 电站碳捕集方法第10-12页
    1.2 氨法脱碳流程的实验研究综述第12-19页
        1.2.1 反应机理的实验研究第13-16页
        1.2.2 气液两相热力学的实验研究第16-17页
        1.2.3 气液两相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第17-18页
        1.2.4 塔装置的实验研究第18-19页
        1.2.5 小结第19页
    1.3 氨法脱碳流程的模拟研究综述第19-26页
        1.3.1 基于平衡的流程模拟研究第20-23页
        1.3.2 基于速率的流程模拟研究第23-26页
        1.3.3 小结第26页
    1.4 氨法脱碳流程的工艺研究第26-36页
        1.4.1 典型工艺简介第26-31页
        1.4.2 抑制氨泄漏的研究第31-34页
        1.4.3 降低再生能耗的研究第34-36页
        1.4.4 小结第36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36-39页
第2章 氨法脱碳流程的模拟方法研究第39-66页
    2.1 流程模拟的综合数学模型第39-47页
        2.1.1 流体动力学模型第40-41页
        2.1.2 热力学模型第41-43页
        2.1.3 化学反应模型第43-46页
        2.1.4 基于速率的传热传质模型第46-47页
    2.2 流程模拟方法的验证第47-56页
        2.2.1 气相组分分压的预测第47-50页
        2.2.2 液相组分浓度的预测第50-52页
        2.2.3 对CO_2吸收和再生过程关键目标参数的预测第52-56页
    2.3 传热传质及反应模型对吸收及再生过程的影响第56-64页
        2.3.1 吸收过程填料段传热传质及反应模型的影响第56-59页
        2.3.2 再生过程冷凝器与再沸器内反应模型的影响第59-64页
    2.4 本章结论第64-66页
第3章 大规模氨法脱碳及氨减排流程的过程敏感性分析第66-100页
    3.1 流程简介及流程模拟方法第66-70页
    3.2 大规模氨法脱碳流程的过程敏感性分析第70-83页
        3.2.1 CO_2吸收过程敏感性分析第70-78页
        3.2.2 CO_2再生过程敏感性分析第78-83页
    3.3 大规模氨减排流程的过程敏感性分析第83-96页
        3.3.1 NH_3吸收过程敏感性分析第83-90页
        3.3.2 NH_3再生过程敏感性分析第90-96页
    3.4 大规模氨法脱碳及氨减排流程的物料流量平衡分析第96-98页
        3.4.1 气相NH_3流量平衡分析第97页
        3.4.2 气相CO_2流量平衡分析第97-98页
        3.4.3 气相H_2O流量平衡分析第98页
    3.5 本章结论第98-100页
第4章 氨法脱碳流程的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00-123页
    4.1 反应敏感性分析方法第100-101页
    4.2 CO_2吸收过程的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01-107页
        4.2.1 不同贫液温度下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03-104页
        4.2.2 不同贫液氨浓度下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04-105页
        4.2.3 不同贫液碳化度下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05-106页
        4.2.4 CO_2吸收过程反应敏感性分析小结第106-107页
    4.3 CO_2再生过程的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07-114页
        4.3.1 不同再生塔入口富液温度下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09-110页
        4.3.2 不同再生塔入口富液氨浓度下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10-112页
        4.3.3 不同再生塔入口富液碳化度下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12-113页
        4.3.4 不同再生塔压力下反应敏感性分析第113-114页
        4.3.5 CO_2再生过程反应敏感性分析小结第114页
    4.4 关键反应对气液两相主要组分的影响第114-119页
        4.4.1 吸收塔内气液两相主要组分的分布第114-116页
        4.4.2 再生塔内气液两相主要组分的分布第116-119页
    4.5 一种降低再生能耗的新思路第119-121页
    4.6 本章结论第121-123页
第5章 氨法脱碳流程的富液电容分离机理研究第123-141页
    5.1 集成电容式离子分离装置的氨法脱碳流程第123-124页
    5.2 流过式电容器的电解液离子吸附脱附模型第124-128页
        5.2.1 模型简介第124-127页
        5.2.2 模型验证第127-128页
    5.3 流过式电容器离子分离装置的原理性设计第128-132页
    5.4 不同吸收塔底部出口原始富液性质下再生能耗分析第132-139页
        5.4.1 不同出口原始富液流量下再生能耗分析第134-135页
        5.4.2 不同出口原始富液氨浓度下再生能耗分析第135-137页
        5.4.3 不同出口原始富液碳化度下再生能耗分析第137-139页
    5.5 本章结论第139-141页
第6章 结论第141-145页
    6.1 本文结论第141-143页
    6.2 展望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6页
致谢第156-15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8-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苍南县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下一篇:Fe/污泥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