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方式 | 第10-12页 |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 | 第12-13页 |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 | 第13-14页 |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基础 | 第18-26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概念内涵 | 第18-20页 |
·创新 | 第18-19页 |
·技术创新 | 第19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19-20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特征 | 第20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0-22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2-23页 |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4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政府 | 第26-27页 |
·大学和科研机构 | 第27-28页 |
·企业 | 第28-29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客体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政治环境 | 第29-30页 |
·经济环境 | 第30页 |
·技术环境 | 第30-31页 |
·社会文化环境 | 第31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客体因素的关系 | 第31-33页 |
·主体变化客体响应因素 | 第32页 |
·客体变化主体反应因素 | 第32-33页 |
·主客体相互作用及转换机制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分析 | 第34-48页 |
·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34-39页 |
·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含义 | 第34-35页 |
·政府引导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典型案例——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 | 第36-39页 |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39-42页 |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含义 | 第39页 |
·学研驱动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 第39-40页 |
·典型案例——无锡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40-42页 |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42-46页 |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含义 | 第42-43页 |
·市场导向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 第43-44页 |
·典型案例——钢铁产业技术联盟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规律探讨 | 第48-59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状况 | 第48-53页 |
·发展特点 | 第48-49页 |
·存在问题 | 第49-53页 |
·发展前景 | 第53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功秘诀 | 第53-54页 |
·目标一致 | 第54页 |
·利益共享 | 第54页 |
·相互信任 | 第54页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效运行的条件 | 第54-58页 |
·政府的宏观引导 | 第55-56页 |
·学研机构的创新驱动 | 第56-57页 |
·企业的要素构成和市场导向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局限性及进一步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