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尾水电站右岸坝前边坡倾倒变形特征及加固措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岩体倾倒变形模式及机理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岩体结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岩土边坡加固处理研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7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5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4-25页 |
2.5.1 岩体风化卸荷 | 第24页 |
2.5.2 倾倒变形 | 第24-25页 |
2.6 坝区地震动参数 | 第25-27页 |
第3章 坝前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27-52页 |
3.1 概述 | 第27-35页 |
3.2 岩体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类 | 第35页 |
3.3 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的调查及分析 | 第35-46页 |
3.3.1 Ⅱ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35-37页 |
3.3.2 Ⅲ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37-42页 |
3.3.2.1 Ⅲ1 类结构面 | 第37-38页 |
3.3.2.2 Ⅲ2 类结构面 | 第38-40页 |
3.3.2.3 Ⅲ3 类结构面 | 第40-42页 |
3.3.3 Ⅳ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42-43页 |
3.3.4 Ⅴ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43-46页 |
3.4 边坡坡体结构特征 | 第46-52页 |
3.4.1 优势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47-50页 |
3.4.1.1 优势软弱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48-49页 |
3.4.1.2 优势硬性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49-50页 |
3.4.2 优势结构面组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第4章 边坡倾倒变形发育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52-86页 |
4.1 边坡变形边界特征 | 第52-56页 |
4.1.1 小溜漕沟边界特征 | 第52-54页 |
4.1.2 大溜漕沟边界特征 | 第54-56页 |
4.2 边坡岩体倾倒变形特征 | 第56-68页 |
4.2.1 地表岩体倾倒变形特征 | 第56-63页 |
4.2.2 平硐内岩体倾倒变形特征 | 第63-68页 |
4.3 边坡倾倒变形岩体工程地质分级 | 第68-70页 |
4.4 岩体变形破坏的结构面控制特征与地质模型 | 第70-74页 |
4.5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 第74-85页 |
4.5.1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5页 |
4.5.2 变形破坏模式定性分析 | 第75页 |
4.5.3 二维离散元演化研究 | 第75-85页 |
4.5.3.1 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4.5.3.2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4.5.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85页 |
4.6 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边坡加固措施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 第86-119页 |
5.1 加固处理原则及措施 | 第86-87页 |
5.1.1 加固处理原则 | 第86页 |
5.1.2 加固措施 | 第86-87页 |
5.2 边坡加固处理方案设计 | 第87-88页 |
5.3 边坡加固措施二维离散元分析 | 第88-109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88页 |
5.3.2 计算参数 | 第88-89页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9-109页 |
5.3.3.1 方案一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第89-94页 |
5.3.3.2 方案二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第94-98页 |
5.3.3.3 方案三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第98-102页 |
5.3.3.4 方案四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第102-105页 |
5.3.3.5 方案五加固效果离散元数值分析 | 第105-109页 |
5.4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109-118页 |
5.4.1 计算方法 | 第109页 |
5.4.2 计算工况及其荷载组合 | 第109-110页 |
5.4.3 边坡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系数 | 第110-111页 |
5.4.4 计算模型建立及潜在滑面的确定 | 第111-115页 |
5.4.5 计算参数 | 第115-116页 |
5.4.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6-118页 |
5.5 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