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缘起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1 城市绿道建设行动 | 第13-14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资料检索法 | 第15-16页 |
1.4.2 文献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4.3 分析归纳方法 | 第16页 |
1.4.4 案例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5 论文研究结构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滨水型绿道的概念与研究 | 第18-31页 |
2.1 基本概念内涵 | 第18-19页 |
2.1.1 滨水区 | 第18页 |
2.1.2 绿道与滨水绿道 | 第18-19页 |
2.2 滨水型绿道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3 滨水型绿道思想概念及研究 | 第20-26页 |
2.3.1 绿道的思想起源 | 第20页 |
2.3.2 国外城市绿道的研究与实践 | 第20-22页 |
2.3.3 国内城市绿道的研究与实践 | 第22-26页 |
2.3.4 小结 | 第26页 |
2.4 滨水绿道的理论解析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滨水绿道网规划设计相关原则与方法 | 第31-47页 |
3.1 滨水绿道规划建设的原则 | 第31-33页 |
3.1.1 保护生态的原则 | 第31页 |
3.1.2 生态环境与审美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32页 |
3.1.3 亲水性与安全防护并重的原则 | 第32页 |
3.1.4 滨水绿道选线网络化的原则 | 第32页 |
3.1.5 完整的配套设施的原则 | 第32-33页 |
3.2 构建滨水型绿道的设计要素 | 第33-46页 |
3.2.1 城市水系对滨水绿道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33页 |
3.2.2 滨水绿道的选线方法与原则 | 第33-34页 |
3.2.3 驳岸及护坡设计方法 | 第34-35页 |
3.2.4 慢行道设计 | 第35-38页 |
3.2.5 滨水区植物配置设计 | 第38-42页 |
3.2.6 绿道的铺装设计与色彩的使用 | 第42-43页 |
3.2.7 服务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 | 第43-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清远市"一江两岸"滨水绿道现状研究与构建方法实例分析 | 第47-81页 |
4.1 背景分析 | 第47-48页 |
4.1.1 清远市绿道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 第47页 |
4.1.2 清远市旅游发展战略 | 第47-48页 |
4.1.3 清远市绿道网发展总体规划及目标 | 第48页 |
4.2 清远市"一江两岸"区域概况 | 第48-50页 |
4.2.1 自然条件 | 第48-49页 |
4.2.2 历史人文 | 第49-50页 |
4.2.3 市域交通格局 | 第50页 |
4.3 清远市"一江两岸"沿江现状调查分析 | 第50-58页 |
4.3.1 沿江自然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 第51-53页 |
4.3.2 主要滨水区基础设施建设前现状分析 | 第53-58页 |
4.4 清远市"一江两岸"沿江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8-61页 |
4.4.1 飞来峡水利枢纽与北江水位问题 | 第58-60页 |
4.4.2 北江"一江两岸"水环境污染问题 | 第60-61页 |
4.5 构建目标与原则 | 第61-63页 |
4.5.1 清远市绿道网规划的总体构建目标 | 第61-63页 |
4.5.2 清远市滨水绿道网构建原则 | 第63页 |
4.6 清远市湖城的建设与滨水绿道的关系 | 第63-65页 |
4.6.1 清远市湖城的建设对滨水绿道的作用 | 第63-65页 |
4.6.2 清远市北江水系水环境的整治 | 第65页 |
4.7 清远市"一江两岸"滨水绿道网规划选线 | 第65-66页 |
4.8 清远市滨水绿道网规划的区段构建分析 | 第66-80页 |
4.8.1 北江"一江两岸"主城区南北岸线段滨水绿道 | 第66-74页 |
4.8.2 大燕河两岸滨水绿道 | 第74-76页 |
4.8.3 飞来湖环湖滨水绿道 | 第76-8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清远市滨水绿道建成使用评价 | 第81-87页 |
5.1 清远市滨水绿道规划建设调查方法和内容 | 第81-82页 |
5.1.1 调查的对象和调查范围 | 第81页 |
5.1.2 调查的内容和调查方法 | 第81-82页 |
5.2 清远市滨水绿道使用者调查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5.2.1 调查的对象性别构成 | 第82页 |
5.2.2 调查的对象年龄构成 | 第82-83页 |
5.2.3 调查的对象绿道出行的目的构成 | 第83页 |
5.3 清远市滨水绿道现场调研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5.3.1 标识系统 | 第83-84页 |
5.3.2 慢行道 | 第84页 |
5.3.3 植物配置 | 第84页 |
5.3.4 驿站和配套设施 | 第84-85页 |
5.4 使用者对滨水绿道的使用评价和建议 | 第85-86页 |
5.4.1 慢行道改进建议 | 第85页 |
5.4.2 驿站改进建议 | 第85页 |
5.4.3 公共交通对接建议 | 第85页 |
5.4.4 小结 | 第85-86页 |
5.5 对清远市滨水绿道网的未来改进的建议 | 第86页 |
5.5.1 提高绿道系统的交通可达性 | 第86页 |
5.5.2 部分栈道材料和广场砖的选择、山体护坡的处理 | 第86页 |
5.5.3 绿道管理 | 第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一 图片索引 | 第92-94页 |
附录二 表格索引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附表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