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个人(社会人)论文

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18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1 国内研究状况第13-1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创新点和难点第17-18页
        1.5.1 研究创新点第17页
        1.5.2 研究难点第17-18页
第2章 即时通讯工具的划分第18-24页
    2.1 即时通讯工具的概念及功能第18-20页
        2.1.1 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定义第18-19页
        2.1.2 即时通讯工具的起源与发展第19页
        2.1.3 即时通讯的行业应用范畴第19-20页
        2.1.4 即时通讯的主要功能第20页
    2.2 即时通讯工具运行现状第20-22页
        2.2.1 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综述第20-21页
        2.2.2 即时通讯市场用户增长迅速第21-22页
        2.2.3 传统即时通讯工具风光不再第22页
    2.3 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第22-24页
        2.3.1 即时通讯工具的互联互通第22-23页
        2.3.2 专业性即时通讯需求第23-24页
第3章 即时通讯时代的基本特征第24-28页
    3.1 信息技术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沟通多元化第24-25页
        3.1.1 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为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第24页
        3.1.2 政治诉求便捷化趋势促进网络空间的沟通和交流第24-25页
    3.2 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同时信息垃圾相伴而生第25-26页
        3.2.1 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第25-26页
        3.2.2 信息垃圾相伴而生第26页
    3.3 信息技术方便信息沟通,但人类生活空间日益缩减第26-28页
        3.3.1 即时通讯使沟通更加便捷第26-27页
        3.3.2 人类生活空间日益缩减第27-28页
第4章 即时通讯工具时代的人际交往第28-39页
    4.1 人际交往概述第28-30页
        4.1.1 人际交往的定义第28页
        4.1.2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第28-30页
    4.2 即时通讯工具时代人际交往未来发展趋势第30-32页
        4.2.1 人际交往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第30页
        4.2.2 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第30-31页
        4.2.3 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第31页
        4.2.4 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第31页
        4.2.5 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第31-32页
        4.2.6 网络时代产生了新型的交往关系第32页
    4.3. 即时通讯工具时代人际交往的基本特征第32-35页
        4.3.1 开放性与多元性第32-33页
        4.3.2 自主性与随意性第33页
        4.3.3 间接性与广泛性第33-34页
        4.3.4 平等性与失范性第34页
        4.3.5 匿名性与虚拟性第34页
        4.3.6 人际情感的亲近性与疏远性第34-35页
        4.3.7 信任危机第35页
    4.4 即时通讯工具对人际关系影响主要方面第35-39页
        4.4.1 认识方面第35-36页
        4.4.2 行为方式第36-37页
        4.4.3 情感方面第37-39页
第5章 即时通讯时代人际关系的调适第39-44页
    5.1 制定制度法规保障即时通讯工具时代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第39-40页
        5.1.1 加强网络人际交往的管理力度第39页
        5.1.2 制定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交往规范第39页
        5.1.3 健全规范网络交往秩序的相关法律第39-40页
        5.1.4 加强网络教育监管,营造和谐网络环境第40页
    5.2 加强道德约束,规范即时通讯工具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第40-42页
        5.2.1 使用者自身提高道德素质,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第40-41页
        5.2.2 规范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搭建人际交往新平台第41-42页
    5.3 增设网上人际调适心理应急中心第42页
    5.4 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应不断优化用户使用环境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abVIEW的声级计校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城市滨水绿道建设初探--以清远北江“一江两岸”滨水绿道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