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 1.1 项目背景 | 第9-13页 |
| 1.1.1 RFQ加速器概述 | 第9-11页 |
| 1.1.2 MSU FRIB RFQ加速器 | 第11-13页 |
| 1.2 CW RFQ加速器的水冷设计 | 第13-19页 |
| 1.2.1 CW RFQ水冷设计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3页 |
| 1.2.2 RFQ热分析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国内外四翼型RFQ的水冷设计 | 第14-19页 |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CW RFQ水冷设计概述 | 第20-30页 |
| 2.1 四翼型RFQ的水冷系统及设计要求 | 第20-21页 |
| 2.2 CW RFQ水冷参数的估算方法 | 第21-24页 |
| 2.3 CW RFQ热分析的模型 | 第24-26页 |
| 2.4 CW RFQ热分析的流程和边界条件 | 第26-30页 |
| 第3章 CW RFQ水冷设计方法探究 | 第30-59页 |
| 3.1 CW RFQ水冷设计的流程 | 第30-31页 |
| 3.2 网格划分及其合理性检验 | 第31-35页 |
| 3.2.1 网格划分对频率收敛性的影响 | 第31-35页 |
| 3.2.2 通过金属腔等温膨胀频移验证网格划分的合理性 | 第35页 |
| 3.3 腔体水冷的初定 | 第35-39页 |
| 3.3.1 RFQ腔体水冷孔的数目和大小探究 | 第35-36页 |
| 3.3.2 RFQ腔体水冷孔的位置探究 | 第36-38页 |
| 3.3.3 CW RFQ其他位置的水冷设计 | 第38-39页 |
| 3.4 腔体小段模型的水冷分析 | 第39-51页 |
| 3.4.1 小段模型水冷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 第39-40页 |
| 3.4.2 通过小段模型水冷分析改进水冷设计 | 第40-50页 |
| 3.4.3 确定腔体水冷位置的技巧总结 | 第50-51页 |
| 3.5 CW RFQ分段模型的水冷分析 | 第51-56页 |
| 3.5.1 CW RFQ分段水冷分析的可行性探究 | 第51-54页 |
| 3.5.2 CW RFQ分段分析的流程和关键点 | 第54-56页 |
| 3.6 水冷设计结果的整理及调谐 | 第56-59页 |
| 3.6.1 整合和统一水冷设计参数 | 第56-57页 |
| 3.6.2 水冷调谐方案的确定 | 第57-59页 |
| 第4章 MSU FRIB RFQ的水冷设计 | 第59-75页 |
| 4.1 FRIB RFQ的水冷设计要求 | 第59页 |
| 4.2 FRIB RFQ的水冷设计过程 | 第59-64页 |
| 4.2.1 FRIB RFQ水冷设计思路 | 第60-63页 |
| 4.2.2 FRIB RFQ水冷设计方案变迁 | 第63-64页 |
| 4.3 FRIB RFQ的水冷设计参数结果 | 第64-72页 |
| 4.3.1 主腔体水冷位置和孔径 | 第64-65页 |
| 4.3.2 调谐器、二极杆、法兰、真空口的水冷设计 | 第65-69页 |
| 4.3.3 腔体水冷参数的确定及热分析结果 | 第69-72页 |
| 4.4 水冷管道布置和调谐 | 第72-73页 |
| 4.4.1 水冷管道的布置 | 第72-73页 |
| 4.4.2 水冷调谐方案 | 第73页 |
| 4.5 FRIB RFQ水冷设计总结 | 第73-75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