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水中重金属常用的处理方法 | 第9-10页 |
1.3 坡缕石的基本情况 | 第10-14页 |
1.3.1 坡缕石的简介 | 第10页 |
1.3.2 坡缕石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 | 第10-11页 |
1.3.3 坡缕石的性能 | 第11-12页 |
1.3.4 坡缕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 | 第12页 |
1.3.5 坡缕石的改性方法 | 第12-14页 |
1.4 吸附理论 | 第14-18页 |
1.4.1 吸附定义及类型 | 第14页 |
1.4.2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1.4.3 吸附等温模型 | 第15-16页 |
1.4.4 吸附动力学 | 第16-17页 |
1.4.5 吸附热力学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9-23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1 坡缕石的提纯 | 第20页 |
2.2.2 不同配比坡缕石颗粒的制备 | 第20页 |
2.2.3 不同焙烧温度坡缕石颗粒的制备 | 第20-21页 |
2.3 吸附实验 | 第21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4.1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的表征 | 第21-22页 |
2.4.2 Cu~(2+)和Pb~(2+)的测定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第23-34页 |
3.1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表征 | 第23-29页 |
3.1.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3-24页 |
3.1.2 BET比表面积分析 | 第24-29页 |
3.2 配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1 配比对Cu~(2+)吸附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配比对Pb~(2+)吸附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焙烧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1 焙烧温度对Cu~(2+)吸附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焙烧温度对Pb~(2+)吸附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Cu~(2+)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34-47页 |
4.1 水质条件对Cu~(2+)吸附的影响 | 第34-36页 |
4.1.1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4页 |
4.1.2 p H的影响 | 第34-36页 |
4.1.3 温度的影响 | 第36页 |
4.2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Cu~(2+)的吸附动力学 | 第36-41页 |
4.3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Cu~(2+)的吸附热力学 | 第41-42页 |
4.4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Cu~(2+)的吸附等温线 | 第42-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Pb~(2+)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47-60页 |
5.1 水质条件对Pb~(2+)吸附的影响 | 第47-49页 |
5.1.1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7页 |
5.1.2 p H的影响 | 第47-48页 |
5.1.3 温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Pb~(2+)的吸附动力学 | 第49-54页 |
5.3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Pb~(2+)的吸附热力学 | 第54-55页 |
5.4 坡缕石颗粒吸附剂对Pb~(2+)的吸附等温线 | 第55-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