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及其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朱庆馀的生平思想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执着科举的进取精神 | 第13-17页 |
第二节 幽愤无奈的避世心态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参禅悟道的隐逸心境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朱庆馀的诗歌内容 | 第22-43页 |
第一节 寄赠唱和的交游诗 | 第22-26页 |
一、晋谒达官 | 第22-25页 |
二、一般性酬唱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言淡情深的别离诗 | 第26-31页 |
一、别科场举子 | 第27-28页 |
二、别地方官吏 | 第28-29页 |
三、别知交好友 | 第29-30页 |
四、别僧侣道士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摇曳多姿的行旅诗 | 第31-36页 |
一、山川风物 | 第31-34页 |
二、羁愁旅恨 | 第34-36页 |
第四节 细致入微的咏物诗 | 第36-37页 |
第五节 寂静淡然的禅悦诗 | 第37-43页 |
一、“静”的追求 | 第38-39页 |
二、“空”的顿悟 | 第39-43页 |
第三章 朱庆馀的诗歌体裁 | 第43-52页 |
第一节 匠心独到的律诗 | 第43-48页 |
一、特色对仗与句法 | 第43-46页 |
二、不主寻常的结句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巧妙自然的绝句 | 第48-52页 |
一、含蓄的意蕴 | 第48-50页 |
二、流畅的韵律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朱庆馀的诗歌意境 | 第52-64页 |
第一节 生命意识——诗歌意象 | 第52-59页 |
一、仕宦梦——“城”“朝”“剑”意象 | 第52-54页 |
二、坎坷路——“云”“草”“月”意象 | 第54-56页 |
三、隐逸心——“竹”“松”“鹤”意象 | 第56-59页 |
第二节 清幽淡远——诗歌意境 | 第59-64页 |
一、幽微之象与清幽之境 | 第59-60页 |
二、闲逸之象与淡远之境 | 第60-64页 |
第五章 朱庆馀的诗歌风貌 | 第64-77页 |
第一节 清新自然 | 第64-70页 |
一、“清”之崇尚 | 第64-69页 |
二、随性自然 | 第69-70页 |
第二节 闲雅平淡 | 第70-77页 |
一、闲吟与平淡 | 第71-75页 |
二、文人与雅趣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朱庆馀同其他诗人的比较研究 | 第77-95页 |
第一节 朱庆馀与张籍及其诗歌比较 | 第77-82页 |
一、相似的际遇,迥异的性格 | 第77-79页 |
二、师承其诗,同中见异 | 第79-82页 |
第二节 朱庆馀与贾岛及其诗歌比较 | 第82-90页 |
一、相仿人生,差别命运 | 第83-84页 |
二、受其影响,异中现同 | 第84-90页 |
第三节 朱庆馀与晚唐苦吟诗人比较 | 第90-95页 |
一、与方干比较 | 第90-92页 |
二、与李洞比较 | 第92-95页 |
第七章 朱庆馀的诗歌影响 | 第95-101页 |
第一节 个人价值 | 第95-97页 |
第二节 群体意义 | 第97-101页 |
结语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后记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