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能源安全系统构建与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第7-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23-4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3-25页
        1.1.1 研究背景第23-25页
        1.1.2 研究意义第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40页
        1.2.1 能源安全的概念第26-29页
        1.2.2 能源安全影响因素第29-31页
        1.2.3 能源安全评价第31-36页
        1.2.4 能源安全战略第36-38页
        1.2.5 现有研究评述第38-40页
    1.3 研究框架第40-43页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40-41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41页
        1.3.3 研究方法第41-42页
        1.3.4 研究思路第42-43页
第二章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及问题分析第43-54页
    2.1 我国能源安全的总体形势第43-49页
        2.1.1 优势分析第43-45页
        2.1.2 劣势分析第45-47页
        2.1.3 机遇分析第47-48页
        2.1.4 威胁分析第48-49页
    2.2 我国三大化石能源安全面临的形势第49-51页
        2.2.1 石油的安全形势第50页
        2.2.2 天然气的安全形势第50-51页
        2.2.3 煤炭的安全形势第51页
    2.3 我国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第51-54页
第三章 能源安全系统构建第54-63页
    3.1 能源系统第54-55页
    3.2 能源安全的内涵和特征第55-57页
        3.2.1 能源安全的内涵第55-57页
        3.2.2 能源安全的特征第57页
    3.3 能源安全系统的构建第57-59页
    3.4 能源安全系统解析第59-63页
        3.4.1 能源安全系统要素及功能第59-61页
        3.4.2 能源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第61-63页
第四章 能源安全的评价体系设计第63-76页
    4.1 影响能源安全的关键因素确定第63-67页
        4.1.1 能源供给影响因素第64-65页
        4.1.2 能源需求影响因素第65-67页
        4.1.3 国家保障因素第67页
    4.2 能源安全指标设计原则第67-69页
        4.2.1 系统性原则第67页
        4.2.2 科学性原则第67-68页
        4.2.3 明确性原则第68页
        4.2.4 代际与区际原则第68页
        4.2.5 可操作性原则第68页
        4.2.6 动态性原则第68页
        4.2.7 可比性原则第68-69页
    4.3 能源安全评价基本框架第69-70页
    4.4 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第70-76页
        4.4.1 可用性(Availability)指标第70页
        4.4.2 可获性(Accessibility)指标第70-72页
        4.4.3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指标第72-73页
        4.4.4 技术发展(Technology Development)指标第73-76页
第五章 能源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第76-89页
    5.1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第76-77页
    5.2 方法选取及介绍第77-83页
        5.2.1 层次分析法第78-79页
        5.2.2 加速遗传算法第79-80页
        5.2.3 熵值法第80-81页
        5.2.4 灰色关联分析第81页
        5.2.5 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第81-82页
        5.2.6 基于遗传算法的扩展层次分析法(AGA-EAHP)第82-83页
    5.3 AGA-EAHP-EM-GRA-TOPSIS集成评价模型第83-84页
    5.4 集成算法第84-89页
        5.4.1 数据标准化处理第85-86页
        5.4.2 确定指标权重第86-87页
        5.4.3 综合评价第87-89页
第六章 我国能源安全集成评价第89-112页
    6.1 样本数据的收集第89-91页
    6.2 评价权重的获取第91-99页
        6.2.1 数据标准化处理第91-94页
        6.2.2 利用AGA-EAHP获取主观权重第94-99页
        6.2.3 利用熵值法获取客观权重第99页
        6.2.4 获取组合权重第99页
    6.3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安全综合评价第99-110页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110-112页
第七章 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研究第112-121页
    7.1 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第112-114页
        7.1.1 美国的动态、开放式全球战略第112页
        7.1.2 日本的海外投资保障和合作开发战略第112-113页
        7.1.3 澳大利亚的引资开发本土资源战略第113页
        7.1.4 加拿大的国际能源融资战略第113页
        7.1.5 前苏联的资源自给自足战略第113-114页
    7.2 能源安全的风险来源第114-115页
    7.3 能源安全战略目标与重点第115-117页
        7.3.1 战略目标第115-116页
        7.3.2 保障重点第116-117页
    7.4 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及实施措施第117-121页
        7.4.1 保障体系第117-118页
        7.4.2 保障实施措施第118-121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21-123页
    8.1 主要成果及结论第121-122页
    8.2 展望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价值链视角下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研究--以湖北黄冈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下一篇:天然气终端市场定价模型与政策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