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7-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范畴与研究内容 | 第21-26页 |
1.3.1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21-25页 |
1.3.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5-2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2 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第30-51页 |
2.1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 第30-41页 |
2.1.1 国外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 第30-35页 |
2.1.2 国内小城镇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 第35-41页 |
2.2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实践探索情况 | 第41-49页 |
2.2.1 国外小城镇建设实践情况 | 第41-45页 |
2.2.2 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 第45-46页 |
2.2.3 国内小城镇建设实践情况 | 第46-48页 |
2.2.4 我国小城镇建设实践积累的经验 | 第48-49页 |
2.3 相关研究述评 | 第49-51页 |
3 黑龙江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51-71页 |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概况 | 第51-52页 |
3.2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有利条件 | 第52-56页 |
3.2.1 国家扶持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 | 第53页 |
3.2.2 黑龙江省政府支持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 | 第53-56页 |
3.3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 第56-66页 |
3.3.1 小城镇建设概况 | 第56-59页 |
3.3.2 林区小城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 第59-62页 |
3.3.3 林区小城镇建设带动社会发展 | 第62-66页 |
3.3.4 林区小城镇建设带动文化发展 | 第66页 |
3.4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6-70页 |
3.4.1 城镇建设规模偏小 | 第66-67页 |
3.4.2 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及科学管理 | 第67页 |
3.4.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且管理不到位 | 第67-68页 |
3.4.4 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 | 第68页 |
3.4.5 城镇居民就业压力大 | 第68-69页 |
3.4.6 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69-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分析 | 第71-88页 |
4.1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目标 | 第71-73页 |
4.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的思想及描述 | 第73-77页 |
4.2.1 系统论及其原理 | 第73-75页 |
4.2.2 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 第75-76页 |
4.2.3 复合生态系统的界定 | 第76-77页 |
4.3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77-81页 |
4.3.1 生态经济系统 | 第77-78页 |
4.3.2 绿色科技系统 | 第78-79页 |
4.3.3 生态社会系统 | 第79-80页 |
4.3.4 生态环境系统 | 第80页 |
4.3.5 生态政治系统 | 第80-81页 |
4.4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描述 | 第81-87页 |
4.4.1 国有林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描述 | 第81-82页 |
4.4.2 国有林区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及作用分析 | 第82-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5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 第88-105页 |
5.1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88-93页 |
5.1.1 构建原则 | 第88-89页 |
5.1.2 基本框架和筛选程序 | 第89-90页 |
5.1.3 评价指标的界定 | 第90-92页 |
5.1.4 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92-93页 |
5.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运行效果评价模型 | 第93-95页 |
5.2.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93-94页 |
5.2.2 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94页 |
5.2.3 协调性评价模型 | 第94-95页 |
5.2.4 运行效果评价模型 | 第95页 |
5.3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内部协同效应模型 | 第95-99页 |
5.3.1 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95-97页 |
5.3.2 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耦合模型 | 第97-99页 |
5.4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模型 | 第99-104页 |
5.4.1 灰色线性回归组合预测模型 | 第99-102页 |
5.4.2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102-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6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实证分析 | 第105-123页 |
6.1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运行效果评价 | 第105-113页 |
6.1.1 原始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 | 第105-106页 |
6.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6-109页 |
6.1.3 发展水平评价 | 第109-110页 |
6.1.4 协调性评价 | 第110-111页 |
6.1.5 运行效果评价 | 第111-113页 |
6.2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内部协同效应分析 | 第113-119页 |
6.2.1 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分析 | 第113-115页 |
6.2.2 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耦合分析 | 第115-119页 |
6.3 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119-122页 |
6.3.1 模型的建立 | 第119-120页 |
6.3.2 模型检验 | 第120页 |
6.3.3 模型预测 | 第120-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7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123-139页 |
7.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 | 第123-124页 |
7.2 做好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 | 第124-128页 |
7.2.1 调整产业结构 | 第124-127页 |
7.2.2 优化产业布局 | 第127页 |
7.2.3 做强产业载体 | 第127-128页 |
7.3 实现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绿色科技的驱动作用 | 第128-130页 |
7.3.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第128-129页 |
7.3.2 加快创新型企业发展 | 第129页 |
7.3.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第129-130页 |
7.3.4 支持和引导大众创业 | 第130页 |
7.4 提高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社会保障能力 | 第130-135页 |
7.4.1 促进人口就业 | 第130-131页 |
7.4.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 第131-132页 |
7.4.3 提供优质教育文化资源 | 第132-133页 |
7.4.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133-135页 |
7.5 改善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环境质量 | 第135-136页 |
7.5.1 构建坚实的国土资源保护体系 | 第135-136页 |
7.5.2 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 第136页 |
7.6 构建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型政府 | 第136-138页 |
7.6.1 推进生态功能与行政功能协同治理的体制创新 | 第137页 |
7.6.2 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的职能转变 | 第137-138页 |
7.6.3 加强生态型政府的法制建设 | 第138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结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附录 | 第148-1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154页 |
附件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