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麦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小麦根腐病的研究概况第10-13页
        1.1.1 小麦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第10页
        1.1.2 小麦根腐病的病原第10页
        1.1.3 小麦根腐病的症状第10-11页
        1.1.4 小麦根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第11页
        1.1.5 小麦根腐病菌的侵染循环第11-12页
        1.1.6 小麦根腐病的防治第12-13页
    1.2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 (Ribosomal 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及其在病原菌鉴定上的应用第13-14页
    1.3 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第14-21页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第15-16页
        1.3.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第16页
        1.3.3 限制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phism,AFLP)第16-17页
        1.3.4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第17-18页
        1.3.5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第18-19页
        1.3.6 URP(universal rice primer)分子标记技术第19-21页
2 引言第21-22页
3 材料和方法第22-33页
    3.1 试验材料第22-26页
        3.1.1 供试小麦品种及来源第22页
        3.1.2 供试菌株第22-24页
        3.1.3 实验中所涉及的培养基第24-25页
        3.1.4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25页
        3.1.5 DNA提取相关缓冲液第25-26页
        3.1.6 引物序列第26页
    3.2 试验方法第26-33页
        3.2.1 样本的采集第26-27页
        3.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第27页
        3.2.3 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第27页
        3.2.4 菌株菌丝的收集第27页
        3.2.5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7-28页
        3.2.6 ITS序列扩增第28-29页
        3.2.7 特异性引物扩增验证第29页
        3.2.8 多态性引物扩增的最适条件筛选及URP-PCR反应第29-30页
        3.2.9 菌株致病性测定第30-31页
        3.2.10 小麦根腐病菌在小麦和玉米上的交叉侵染第31页
        3.2.11 品种抗病性鉴定第31-32页
        3.2.12 数据分析第32-33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3-58页
    4.1 小麦根腐病菌的鉴定以及分离频率第33-38页
        4.1.1 形态鉴定第33页
        4.1.2 分子鉴定第33-34页
        4.1.3 黄淮麦区麦根腐离蠕孢分离频率第34-38页
    4.2 麦根腐离蠕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8-45页
        4.2.1 URP引物的筛选及退火温度的确定第38-39页
        4.2.2 URP引物扩增产物的检测第39-40页
        4.2.3 聚类分析第40-41页
        4.2.4 黄淮麦区麦根腐离蠕孢的遗传变异和分化第41-43页
        4.2.5 黄淮麦区麦根腐离蠕孢遗传多样性群体聚类分析第43-45页
    4.3 小麦根腐病菌不同分离物致病性测定第45-50页
        4.3.1 2014 年不同地理群体间供试菌株致病力差异分析第45-46页
        4.3.2 小麦根腐病菌同一群体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分析第46-47页
        4.3.3 小麦根腐病菌致病力测定结果及相关统计第47-50页
    4.4 小麦根腐病菌对小麦和玉米的交叉侵染第50-51页
    4.5 小麦品种对根腐病抗性鉴定第51-58页
        4.5.1 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鉴定第51-55页
        4.5.2 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材料对根腐病抗性鉴定第55-58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8-61页
    5.1 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病的病原及该病近年逐渐加重的原因分析第58页
    5.2 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产生原因第58-59页
    5.3 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第59页
    5.4 黄淮麦区小麦根腐病菌的致病力及其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第59-60页
    5.5 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和国外种质资源材料对根腐病的抗性鉴定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0页
ABSTRACT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黄花叶病毒CP互作寄主因子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
下一篇:生态炭肥在改善连作烟田土壤微生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