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传统村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农户适应性研究--以石堰坪村为例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实践背景 | 第13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1.3.1 社会—生态系统 | 第15-16页 |
1.3.2 适应性 | 第16页 |
1.4 相关国内外研究 | 第16-19页 |
1.4.1 乡村旅游 | 第16-17页 |
1.4.2 对乡村旅游地农户的研究 | 第17页 |
1.4.3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4 适应性研究 | 第18页 |
1.4.5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3 研究主要问题 | 第20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理论探讨 | 第22-26页 |
2.1 生态旅游乡村社会—生态系统 | 第22-23页 |
2.1.1 社会—生态系统地理边界 | 第22页 |
2.1.2 系统构成与作用方式 | 第22-23页 |
2.1.3 系统尺度 | 第23页 |
2.2 系统适应性界定 | 第23-2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3.1 适应性分析框架 | 第24页 |
2.3.2 替代性指标因子选取 | 第24-25页 |
2.4 适应力模型选取 | 第25-26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设计 | 第26-34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9页 |
3.1.1 张家界市概况 | 第26页 |
3.1.2 张家界市旅游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3.1.3 张家界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情况 | 第27-29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9-34页 |
3.2.1 案例村选取 | 第29-30页 |
3.2.2 案例村概况 | 第30-32页 |
3.2.3 数据收集 | 第32页 |
3.2.4 系统构建与替代性指标因子选取 | 第32-33页 |
3.2.5 定量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第4章 石堰坪村农户适应性分析 | 第34-41页 |
4.1 系统扰动下的农户适应情况 | 第34-35页 |
4.1.1 农户适应类型 | 第34页 |
4.1.2 农户适应行为 | 第34-35页 |
4.2 农户适应性驱动因子分析 | 第35-39页 |
4.2.1 模型选取 | 第35-37页 |
4.2.2 驱动因子分析 | 第37-39页 |
4.3 农户适应机制分析 | 第39-40页 |
4.3.1 分析框架 | 第39页 |
4.3.2 适应机制分析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石堰坪村旅游参与农户适应性分析 | 第41-51页 |
5.1 农户参与旅游业现状 | 第41-42页 |
5.2 辨识农户适应能力关键作用因子 | 第42-47页 |
5.2.1 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5.2.2 关键作用因子 | 第43-47页 |
5.3 农户适应行为发生机制分析 | 第47-50页 |
5.3.1 农户理性选择 | 第47-48页 |
5.3.2 机制分析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讨论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附录一:石堰坪村农户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