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7-8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 国外研究概况 | 第9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 总体评价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论述和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一、主要概念论述 | 第14-15页 |
(一) 就业 | 第14页 |
(二) 就业质量 | 第14-15页 |
(三)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一) 目标管理理论 | 第15页 |
(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三) 能岗匹配原理 | 第16页 |
(四) 凯恩斯就业理论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17-23页 |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一) 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 第17页 |
(二) 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 第17-18页 |
(三) 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 第18页 |
二、中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 第18-2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一、官方统计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一) 时间节点问题 | 第23页 |
(二) 统计流程问题 | 第23-24页 |
(三) 统计指标问题 | 第24页 |
二、高校社会评价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一) 评价主体单一化 | 第24页 |
(二) 评价标准差异化 | 第24-25页 |
(三) 评价方法简单化 | 第25页 |
(四) 评价指标分散化 | 第25页 |
(五) 评价视野片面化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41页 |
一、指标体系建构目的与原则 | 第27-29页 |
(一) 构建目的 | 第27页 |
(二) 构建原则 | 第27-29页 |
二、就业质量的内涵分析 | 第29-30页 |
三、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统计方法 | 第30-32页 |
四、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界定与论证 | 第32-38页 |
(一) 就业充分性 | 第32页 |
(二) 收入水平 | 第32-33页 |
(三) 就业适配性 | 第33-34页 |
(四) 就业稳定性 | 第34-35页 |
(五) 就业平等性 | 第35页 |
(六) 就业导向性 | 第35-36页 |
(七) 创业带动性 | 第36-38页 |
五、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38-41页 |
第五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 第41-49页 |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实证应用 | 第41-42页 |
(一) 调查规模 | 第41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41页 |
(三) 调查方式 | 第41-42页 |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效果检验 | 第42-49页 |
(一) 调查结论 | 第42-48页 |
(二) 结论检验 | 第48-49页 |
总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