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纳米载药系统 | 第15-18页 |
1.2.1 纳米载药系统 | 第15页 |
1.2.2 纳米载药系统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3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的运输方式 | 第17-18页 |
1.3 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18-23页 |
1.3.1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载药系统 | 第19-20页 |
1.3.2 甘草酸/甘草次酸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0页 |
1.3.3 甘露糖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0页 |
1.3.4 清道夫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0-21页 |
1.3.5 透明质酸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1-22页 |
1.3.6 胆酸(盐)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2页 |
1.3.7 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2页 |
1.3.8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2-23页 |
1.3.9 6-磷酸-甘露糖/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Ⅱ受体M6P/IGF-IIR)介导的肝靶向纳米载药系统 | 第23页 |
1.4 多糖在载药纳米系统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实验内容 | 第24-27页 |
1.5.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1.5.2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甘草次酸-生物素-淀粉(GBS)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27-32页 |
2.1 前言 | 第27-28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1 GBS聚合物的合成制备 | 第29-30页 |
2.3.2 GBS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2.4.1 GBS聚合物的合成制备 | 第30页 |
2.4.2 GBS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甘草次酸-生物素-淀粉纳米粒的制备和形态表征 | 第32-37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3.1 GBS纳米粒的制备和形态表征 | 第33-34页 |
3.3.2 GBS纳米粒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 第3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3.4.1 GBS纳米粒的透射电镜图和粒径分布 | 第34-35页 |
3.4.2 GBS纳米粒的CAC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甘草次酸-生物素-淀粉纳米粒载药性能的研究 | 第37-44页 |
4.1 前言 | 第37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4.3.1 GBS纳米粒包载DOX制备载药纳米粒 | 第38-39页 |
4.3.2 GBS纳米粒对DOX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39页 |
4.3.3 DOX/GBS纳米粒中DOX的体外释放 | 第3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4.4.1 GBS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39-41页 |
4.4.2 DOX/GBS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结果 | 第41-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载药甘草次酸-生物素-淀粉纳米粒的体外细胞研究 | 第44-53页 |
5.1 前言 | 第44-45页 |
5.2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5.3.1 HepG2的细胞培养 | 第46页 |
5.3.2 GBS空白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6-47页 |
5.3.3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7页 |
5.3.4 细胞对不同形式DOX的摄入 | 第47-48页 |
5.3.5 统计方法 | 第48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5.4.1 GBS空白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5.4.2 载药纳米粒的半致死浓度测定 | 第49-50页 |
5.4.3 不同形式DOX在细胞内分布结果 | 第50-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