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20-33页 |
1.1 引言 | 第20页 |
1.2 摆振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1.2.2 摆振机理概述 | 第25-26页 |
1.3 车辆摆振中的非线性因素 | 第26-30页 |
1.3.1 轮胎模型的非线性特征 | 第26-27页 |
1.3.2 运动副间隙的影响 | 第27-28页 |
1.3.3 干摩擦的影响 | 第28-29页 |
1.3.4 其它非线性因素研究 | 第29-30页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2 汽车摆振动力学分析模型 | 第33-63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摆振系统建模 | 第34-61页 |
2.2.1 间隙运动副描述 | 第35-37页 |
2.2.2 轮胎力学模型描述 | 第37-40页 |
2.2.3 轮胎力学模型参数辨识 | 第40-54页 |
2.2.4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模型 | 第54-59页 |
2.2.5 摆振系统数学模型 | 第59-61页 |
2.3 小结 | 第61-63页 |
3 考虑运动副间隙耦合作用的摆振稳态响应分析 | 第63-90页 |
3.1 系统微分方程求解 | 第63-65页 |
3.2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65-67页 |
3.3 摆振系统动力学响应数值算例 | 第67-88页 |
3.3.1 转向轮摆振响应对比分析 | 第67-71页 |
3.3.2 间隙副轨迹分析 | 第71-74页 |
3.3.3 摆振分岔特性分析 | 第74-83页 |
3.3.4 摆振响应的全局分析 | 第83-88页 |
3.4 小结 | 第88-90页 |
4 考虑制动时的摆振瞬态响应分析 | 第90-106页 |
4.1 制动时摆振系统的力学耦合关系 | 第90-91页 |
4.2 制动摆振瞬态响应特性分析 | 第91-93页 |
4.3 制动摆振瞬态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104页 |
4.3.1 车速对摆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93-94页 |
4.3.2 垂向载荷对摆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94-96页 |
4.3.3 间隙副接触刚度对摆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96-97页 |
4.3.4 间隙大小对摆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97-99页 |
4.3.5 定位参数对摆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99-101页 |
4.3.6 轮胎因素对摆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101-102页 |
4.3.7 前轴距对摆振系统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 第102-104页 |
4.4 小结 | 第104-106页 |
5 自激摆振机理分析 | 第106-118页 |
5.1 引言 | 第106页 |
5.2 摆振机理的解析分析 | 第106-110页 |
5.2.1 能量机制 | 第106-107页 |
5.2.2 反馈机制 | 第107-109页 |
5.2.3 摆振机理的解析证明 | 第109-110页 |
5.3 摆振机理的数值证明 | 第110-116页 |
5.4 小结 | 第116-118页 |
6 摆振试验及防摆措施研究 | 第118-129页 |
6.1 摆振试验 | 第119-123页 |
6.1.1 试验方案与测试设备 | 第119-120页 |
6.1.2 振动信号测试流程 | 第120-121页 |
6.1.3 振动信号测试结果 | 第121-123页 |
6.2 防摆措施研究 | 第123-128页 |
6.2.1 转向减振器原理 | 第124-125页 |
6.2.2 转向减振器最佳阻尼工作特性的标定方法 | 第125-128页 |
6.3 小结 | 第128-12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29-13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