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傅抱石山水画皴法的形成 | 第9-20页 |
| (一) 对传统的继承 | 第9-11页 |
| (二) 留学日本 | 第11-12页 |
| (三) 石涛对其的影响 | 第12-15页 |
| (四) 写生对他的影响 | 第15-16页 |
| (五) 风格独特的“抱石皴” | 第16-20页 |
| 二、“抱石皴”的发展及演变 | 第20-25页 |
| (一) 客观环境的变化 | 第20页 |
| (二) 主观精神的改变 | 第20-21页 |
| (三) 写生的经验积累 | 第21-25页 |
| 三、“抱石皴”与“披麻皴” | 第25-33页 |
| (一) “披麻皴”的用笔与特点 | 第25-28页 |
| (二) “抱石皴”的特点与创新 | 第28-30页 |
| (三) 线与面的交响 | 第30-33页 |
| 四、意义 | 第33-38页 |
| (一) 创造性意义 | 第33-35页 |
| (二) 启示性意义 | 第35-38页 |
| 1. 自觉的创新精神 | 第35-36页 |
| 2. 辩证的民族精神 | 第36页 |
| 3. 高尚的人文精神 | 第36页 |
| 4. 激越的写意精神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 附录 | 第40-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