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存贮器论文

多核系统存储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2页
    1.1 技术背景第17-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1 存储系统结构介绍第18页
        1.2.2 数据预取技术介绍第18-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课题来源第20页
    1.5 论文结构第20-22页
第二章 存储器接口设计环境和要求第22-29页
    2.1 系统简介第22-24页
        2.1.1 控制部分第22页
        2.1.2 通讯部分第22-23页
        2.1.3 运算部分第23-24页
        2.1.4 接口部分第24页
    2.2 存储器接口布局第24-25页
    2.3 存储器接口设计要求第25-28页
        2.3.1 访存机制第25-28页
        2.3.2 存储器接口设计要求第28页
    2.4 目标系统存储结构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支持数据预取的并行访存接口设计方案第29-42页
    3.1 设计方案简介第29-30页
    3.2 起始地址管理和请求仲裁机制第30-31页
        3.2.1 起始地址管理机制第30-31页
        3.2.2 请求仲裁机制分析第31页
    3.3 通道数目和读写数据通道分配第31-34页
        3.3.1 存储器侧带宽第32页
        3.3.2 用户侧带宽第32-33页
        3.3.3 数据通道数目分析第33页
        3.3.4 读写数据通道分配第33-34页
    3.4 数据预取关键问题分析第34-35页
        3.4.1 预取时机的选择第34页
        3.4.2 预取地址的确定第34-35页
    3.5 时间片切换机制和数据安全策略第35-38页
        3.5.1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第35-36页
        3.5.2 分时访存原理第36页
        3.5.3 多通道并行访存接口结构模型第36-37页
        3.5.4 时间片大小的确定和数据通道切换第37-38页
    3.6 异步FIFO设计第38-40页
        3.6.1 读写缓冲FIFO第38-39页
        3.6.2 读写数据FIFO第39页
        3.6.3 地址FIFO第39-40页
    3.7 数据端口冲突问题分析第40-41页
    3.8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支持数据预取的并行访存接口设计实现第42-59页
    4.1 存储器接口整体架构第42-43页
    4.2 各关键模块设计第43-55页
        4.2.1 网络接口单元第43-45页
        4.2.2 访存请求管理单元第45-46页
        4.2.3 预读取判断单元第46-49页
        4.2.4 数据通道管理单元第49-53页
        4.2.5 数据端口管理单元第53-54页
        4.2.6 任务切换管理单元第54-55页
    4.3 RMAMI的配置信息第55-56页
    4.4 RMAMI的工作流程第56-57页
    4.5 资源消耗第57-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多通道并行访存接口设计验证第59-71页
    5.1 实验系统第59页
    5.2 实验方案设计第59-69页
        5.2.1 数据传输并行度概念第60页
        5.2.2 实验介绍第60-69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第69-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总结第71页
    6.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L公司出口退税税收筹划优化研究
下一篇: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多元合作治理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