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1.1 国内学者对营运能力的研究 | 第9-10页 |
1.2.1.2 国内学者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1 国外学者对营运能力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2 国外学者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海尔集团“互联网+”商业模式实施过程概述 | 第14-20页 |
2.1 海尔集团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2.2 海尔集团“互联网+”商业模式 | 第14-20页 |
2.2.1“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含义 | 第14-15页 |
2.2.2“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3 海尔集团“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实施方式和流程 | 第16-18页 |
2.2.3.1 实施方式 | 第16页 |
2.2.3.2 实施流程 | 第16-18页 |
2.2.4 海尔集团“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创建以及发展过程 | 第18-20页 |
3.海尔集团的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 第20-29页 |
3.1 海尔传统模式分部与“互联网+”商业模式分部营运能力的对比 | 第20-23页 |
3.1.1 存货周转率 | 第20-22页 |
3.1.2 应收账款周转率 | 第22页 |
3.1.3 营业周期 | 第22-23页 |
3.2 海尔集团在实施“互联网+”商业模式前后的营运能力对比 | 第23-25页 |
3.2.1 存货周转率 | 第24页 |
3.2.2 应收账款周转率 | 第24-25页 |
3.2.3 营业周期 | 第25页 |
3.3 海尔集团在实施“互联网+”商业模式后与同行业企业对比分析 | 第25-28页 |
3.3.1 选择格力集团作为对比对象的原因 | 第25-26页 |
3.3.2 存货周转率 | 第26-27页 |
3.3.3 应收账款周转率 | 第27页 |
3.3.4 营业周期 | 第27-28页 |
3.4 总结 | 第28-29页 |
4.海尔集团“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改进策略 | 第29-36页 |
4.1 逐步加大“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规模 | 第29-33页 |
4.1.1 强化营运过程中的现金流管理 | 第29-31页 |
4.1.2 扩大消费群体,加速推广 | 第31-32页 |
4.1.3 控制运营和研发风险 | 第32-33页 |
4.2 改进“互联网+”的运作模式 | 第33-34页 |
4.3 对滞销的存货进行“互联网+”改造,提高其制造工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