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应用层组播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应用层组播树构造算法 | 第11-13页 |
1.2.2 应用层组播的评价标准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关键技术 | 第16-25页 |
2.1 应用层组播 | 第16页 |
2.2 移动应用层组播 | 第16-17页 |
2.3 应用层组播树 | 第17-18页 |
2.4 应用层组播树的构建 | 第18页 |
2.5 应用层组播树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 第18-24页 |
2.5.1 缩小节点离开影响范围 | 第20-21页 |
2.5.2 提高组播树恢复时间 | 第21-23页 |
2.5.3 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异构节点应用层组播树全局优选恢复算法 | 第25-36页 |
3.1 相关定义 | 第25-26页 |
3.1.1 节点退出 | 第25页 |
3.1.2 度约束 | 第25页 |
3.1.3 延迟计算 | 第25-26页 |
3.2 算法设计总思路 | 第26-27页 |
3.3 算法具体问题与解决思路 | 第27-31页 |
3.3.1 应用层组播不定完全树的构建 | 第27-29页 |
3.3.2 全局节点信息表的设计 | 第29-30页 |
3.3.3 组播树成员节点对象的设计 | 第30-31页 |
3.3.4 关键消息的设计 | 第31页 |
3.4 全局重构算法伪代码 | 第31-33页 |
3.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5.1 仿真环境 | 第33页 |
3.5.2 实验参数设置 | 第33-34页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消息延迟预测自适应双超时节点失效检测算法 | 第36-48页 |
4.1 相关工作 | 第36-39页 |
4.1.1 相关定义 | 第36-37页 |
4.1.2 失效检测模型 | 第37页 |
4.1.3 失效检测互动模式 | 第37-38页 |
4.1.4 自适应检测算法分类 | 第38-39页 |
4.2 基于消息延迟预测的失效检测模型 | 第39-42页 |
4.2.1 预测时间间隔的常见函数 | 第39-40页 |
4.2.2 消息延迟预测的失效检测模型 | 第40-42页 |
4.3 基于消息延迟预测的双超时失效检测伪代码 | 第42-44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4.1 实验参数设置 | 第44-45页 |
4.4.2 平均检测时间受窗口大小的影响 | 第45页 |
4.4.3 引入双超时机制 | 第45-46页 |
4.4.4 双超时循环检测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48-49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