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引言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2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随机激光原理 | 第22-30页 |
2.1 激光 | 第22-23页 |
2.1.1 光的受激辐射放大—激光 | 第22页 |
2.1.2 激光的特性 | 第22-23页 |
2.1.3 激光理论 | 第23页 |
2.2 随机激光 | 第23-26页 |
2.2.1 随机激光的产生机理 | 第23-24页 |
2.2.2 随机激光理论 | 第24-26页 |
2.3 随机激光的分类 | 第26-29页 |
2.3.1 非相干随机激光 | 第26-27页 |
2.3.2 相干随机激光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等离子体共振能量转换的随机激光在液芯光纤中的研究 | 第30-39页 |
3.1 等离子体共振能量转换的原理 | 第30-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3.2.1 原料和试剂 | 第31页 |
3.2.2 仪器和设备 | 第31页 |
3.2.3 随机激光的测试装置图 | 第31-32页 |
3.3 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2页 |
3.4 液芯光纤的制作 | 第32页 |
3.5 纳米金的特征 | 第32-34页 |
3.6 金纳米和PM597激光染料体系中随机激光阈值和稳定性的研究 | 第34-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等离子体共振能量转换的随机激光在聚合物光纤中的研究 | 第39-52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39页 |
4.1.1 原料和试剂 | 第3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4.2 一系列材料的合成和制备 | 第39-40页 |
4.2.1 光纤纤芯材料的合成 | 第39-40页 |
4.2.2 光纤包层材料的合成 | 第40页 |
4.2.3 制作光纤和包层材料聚合物薄膜 | 第40页 |
4.3 制作聚合物光纤的方法 | 第40-41页 |
4.4 预制棒的制作 | 第41-43页 |
4.4.1 包层预制棒的制作 | 第41-42页 |
4.4.2 光纤的制作 | 第42-43页 |
4.5 金纳米颗粒和PM597激光染料掺杂在聚合物光纤中随机激光的研究 | 第43-45页 |
4.5.1 金纳米颗粒和PM597激光染料掺杂在聚合物光纤中的表征 | 第43-44页 |
4.5.2 实验装置图 | 第44-45页 |
4.6 对聚合物光纤随机激光的分析 | 第45-50页 |
4.6.1 金纳米颗粒和PM597激光染料掺杂在聚合物光纤中随机激光光谱的研究 | 第45-46页 |
4.6.2 对随机激光强度与泵浦能量的分析 | 第46页 |
4.6.3 聚合物光纤中随机激光光谱的Fourier转换 | 第46-48页 |
4.6.4 对随机激光波谱稳定性的分析 | 第48-49页 |
4.6.5 对随机激光发射峰与泵浦能量的分析 | 第49-5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基于等离子体共振能量转换的随机激光在电纺丝中的研究 | 第52-60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2页 |
5.1.1 原料和试剂 | 第52页 |
5.1.2 仪器和设备 | 第52页 |
5.2 金属纳米银颗粒的制备 | 第52-53页 |
5.3 纳米银的表征 | 第53-54页 |
5.4 纳米银/罗丹明6G和尼罗蓝在电纺丝体系中能量转换的的研究 | 第54-57页 |
5.4.1 电纺丝的制备 | 第54-55页 |
5.4.2 罗丹明6G和尼罗蓝能量转换的研究 | 第55-57页 |
5.5 纳米银/罗丹明6G和尼罗蓝等离子体共振能量转换的研究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