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述 | 第10-17页 |
|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涵义 | 第10-13页 |
| 1. 人民监督员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 第10页 |
| 2.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概念 | 第10-12页 |
| 3. 2010年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12-13页 |
| (二)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和作用 | 第13-15页 |
| 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性质 | 第13-14页 |
| 2.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用 | 第14-15页 |
| (三)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5-17页 |
| 1. 权力制衡理论 | 第15页 |
| 2. 司法民主理论 | 第15-16页 |
| 3. 人权保障理论 | 第16页 |
| 4. 司法公正理论 | 第16-17页 |
|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 (一) 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程序与任职资格不合理 | 第17页 |
| 1. 选任程序不合理 | 第17页 |
| 2. 任职资格不合理 | 第17页 |
| (二) 人民监督员大多数不同意检察机关的处理决定的监督意见没有救济程序 | 第17-18页 |
| (三) 未解决人民监督员制度与检察业务之间的冲突 | 第18页 |
| (四) 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不全 | 第18-20页 |
|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现状 | 第20-25页 |
| (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取得的成就 | 第20-23页 |
| 1. 拓展了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范围 | 第20页 |
| 2. 拓展了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程序 | 第20-21页 |
| 3. 完善了人民监督员知情权保障机制 | 第21-22页 |
| 4. 在选任模式和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 第22-23页 |
| (二) 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存在的不足 | 第23-25页 |
| 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设置缺乏法律依据 | 第23页 |
| 2. 人民监督员案件评议和表决规定过于原则 | 第23-24页 |
| 3. 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 | 第24-25页 |
| 四、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 (一) 立法滞后性 | 第25页 |
| (二) 人民监督员案件评议和表决没有细化具体规定 | 第25-26页 |
| (三) 缺乏配套的人民监督员权利和义务的制度 | 第26-27页 |
| 五、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27-37页 |
| (一) 合理借鉴国外相关制度,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 | 第27-33页 |
| 1. 当前制度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7-30页 |
| 2. 立法的基本原则及立法步骤 | 第30-33页 |
| (二) 明确评议和表决形式 | 第33-34页 |
| (三) 规定人民监督员的权利和义务 | 第34-37页 |
| 1. 构建人民监督员物质条件保障机制 | 第34-35页 |
| 2. 构建专业知识保障机制 | 第35-36页 |
| 3. 构建监督权时间保障机 | 第36页 |
| 4. 构建人身保障机制 | 第36页 |
| 5. 构建畅通的人民监督员信息获取机制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注释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