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正交消失点性质的摄像机标定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4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7-8页
    1.2 摄像机标定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传统标定方法第9-10页
        1.2.2 自标定方法第10-11页
        1.2.3 基于主动视觉标定方法第1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第12-14页
第二章 图像角点检测第14-26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角点定义第14页
    2.3 角点检测的标准第14-15页
    2.4 常见的角点检测算法第15-17页
        2.4.1 基于边缘轮廓的角点检测第15-16页
        2.4.2 基于图像灰度的角点检测第16-17页
    2.5 Harris角点检测算法第17-20页
        2.5.1 基本原理第17-19页
        2.5.2 算法步骤第19-20页
        2.5.3 k值对角点检测的影响第20页
    2.6 基于Harris角点检测的改进算法第20-25页
        2.6.1 相邻像素差分筛选第20-22页
        2.6.2 亚像素级角点检测第22-23页
        2.6.3 改进的Harris角点检测算法步骤第23页
        2.6.4 角点检测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3-25页
    2.7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基于共面点改进的摄像机标定方法第26-43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成像坐标系介绍第26-28页
    3.3 摄像机标定模型第28-32页
        3.3.1 摄像机线性模型(针孔模型)第28-29页
        3.3.2 摄像机非线性模型第29-32页
    3.4 基于共面点改进的摄像机标定方法第32-42页
        3.4.1 基于共面点摄像机标定模型第32-34页
        3.4.2 待标定参数第34页
        3.4.3 改进的标定策略第34-35页
        3.4.4 线性求解单应性矩阵第35-36页
        3.4.5 摄像机内外参数优化第36页
        3.4.6 考虑畸变系数非线性优化第36-37页
        3.4.7 误差评价函数第37-38页
        3.4.8 标定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基于正交消失点性质的摄像机标定方法第43-57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消失点第43-46页
        4.2.1 消失点定义和原理第43-44页
        4.2.2 消失点拟合和优化第44-46页
    4.3 摄像机标定模型第46页
    4.4 摄像机内参数标定第46-48页
        4.4.1 基于两对正交消失点的标定方法第46-47页
        4.4.2 基于一对正交消失点的标定方法第47-48页
    4.5 考虑畸变系数的非线性优化第48-49页
    4.6 摄像机外参数标定第49-51页
    4.7 摄像机标定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6页
        4.7.1 摄像机标定流程第51页
        4.7.2 室内环境标定实验第51-52页
        4.7.3 室外环境标定实验第52-56页
    4.8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5.1 论文主要内容总结第57页
    5.2 论文研究工作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雄性大鼠射精过程脑神经调控基因挖掘及其表达分子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薰衣草益智药效组分及基于抗氧化作用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