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3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半结构访谈法 | 第14-15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三)参与观察法 | 第15-16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16-19页 |
(一)理性选择理论 | 第16-18页 |
(二)功能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文献回顾 | 第19-23页 |
(一)研究视角的文献回顾 | 第19-20页 |
(二)关于高校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原因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20-22页 |
(三)研究简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群体“公考热”现象的功能分析 | 第23-28页 |
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正功能 | 第23-24页 |
(一)促进社会流动, 改良个人命运 | 第23页 |
(二)优化公职队伍,促进就业公平 | 第23-24页 |
二、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负功能 | 第24-28页 |
(一)择业观、就业观易产生偏差 | 第24-25页 |
(二)造成人才浪费 | 第25-26页 |
(三)官本位思想的传承与强化 | 第26-27页 |
(四)人才市场调控机制失灵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公考热”现象的原因探究 | 第28-44页 |
一、生存理性选择 | 第29-33页 |
(一)就业压力增大 | 第29-32页 |
(二)满足内心需求,增长求职技能 | 第32-33页 |
二、经济理性选择 | 第33-37页 |
(一)成本低,收益大 | 第33页 |
(二)工作收益稳定,保障制度完善 | 第33-37页 |
三、社会理性选择 | 第37-42页 |
(一)固有的官本位思想 | 第37-38页 |
(二)户籍制度对人口迁移的限制 | 第38-40页 |
(三)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结构失衡 | 第40-41页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 第41-42页 |
四、行动者个人的非理性选择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针对大学生“公考热”现象的建议与对策 | 第44-51页 |
一、个人角度 | 第44-46页 |
(一)破除“官本位”,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44-45页 |
(二)转变职业观念,树立正确职业观 | 第45-46页 |
二、家庭角度 | 第46-47页 |
(一)转变传统观念,尊重子女意愿 | 第46-47页 |
(二)培养独立精神,克服依赖心理 | 第47页 |
三、学校角度 | 第47-49页 |
(一)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学生素质 | 第47-48页 |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创新能力 | 第48-49页 |
四、政府角度 | 第49-51页 |
(一)调控行政手段,优化人才配置 | 第49-50页 |
(二)健全规章制度,推进体制改革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