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

云南裂隙带主控热储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地热类型分类研究第15-16页
        1.2.2 壳幔热流值研究第16-18页
        1.2.3 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和成因研究第18-20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22-23页
第二章 裂隙带主控型热储类型分类及其依据第23-28页
    2.1 按热通道形成机理划分大类第23-24页
    2.2 按热储类型划分亚类第24-25页
    2.3 按盖层条件划分亚类第25页
    2.4 按热源划分亚类第25-26页
    2.5 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似)层状热储褶皱裂隙带主控型第28-68页
    3.1 不良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揭露型第28-36页
        3.1.1 地层岩性第28-30页
        3.1.2 地质构造第30页
        3.1.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30-31页
        3.1.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31-32页
        3.1.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32-33页
        3.1.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第33-34页
        3.1.7 热储成因浅析第34-36页
    3.2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成热型第36-41页
        3.2.1 地层岩性第36页
        3.2.2 地质构造第36-37页
        3.2.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37-38页
        3.2.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38-39页
        3.2.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39页
        3.2.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第39-40页
        3.2.7 热储成因浅析第40-41页
    3.3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导通型(二叠系灰岩区)第41-49页
        3.3.1 地层岩性第41-42页
        3.3.2 地质构造第42-43页
        3.3.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43-45页
        3.3.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45-46页
        3.3.5 研究区已有钻孔资料第46页
        3.3.6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46-47页
        3.3.7 热储层温度核算第47-48页
        3.3.8 热储成因浅析第48-49页
    3.4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导通型(震旦系白云岩区)第49-59页
        3.4.1 地层岩性第49-51页
        3.4.2 地质构造第51-52页
        3.4.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52-53页
        3.4.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53页
        3.4.5 研究区已有钻孔资料第53-54页
        3.4.6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54-57页
        3.4.7 热化学流体特征分析第57页
        3.4.8 热储成因浅析第57-59页
    3.5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埋藏型第59-68页
        3.5.1 地层岩性第59-61页
        3.5.2 地质构造第61-62页
        3.5.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62-63页
        3.5.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63页
        3.5.5 研究区已有钻孔资料第63-64页
        3.5.6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64-65页
        3.5.7 热化学流体特征分析第65-66页
        3.5.8 热储成因浅析第66-68页
第四章 带(脉)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第68-83页
    4.1 不良盖层带(脉)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第68-76页
        4.1.1 地层岩性第68-70页
        4.1.2 地质构造第70页
        4.1.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70-71页
        4.1.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71-72页
        4.1.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72-73页
        4.1.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第73-74页
        4.1.7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第74页
        4.1.8 热储成因浅析第74-76页
    4.2 良好盖层带(脉)状热储褶皱裂隙带成热型第76-83页
        4.2.1 地层岩性第76-77页
        4.2.2 地质构造第77-78页
        4.2.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78-79页
        4.2.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79-80页
        4.2.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80页
        4.2.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第80-81页
        4.2.7 温泉水循环深度计算结果第81页
        4.2.8 热储成因浅析第81-83页
第五章 侵入岩裂隙带成热型第83-93页
    5.1 地层岩性第83-85页
    5.2 地质构造第85-86页
    5.3 含水层组及富水性第86页
    5.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第86-87页
    5.5 温泉形成条件分析第87-89页
        5.5.1 温泉的出露条件第87-88页
        5.5.2 侵入岩裂隙带对地热的影响第88页
        5.5.3 地质构造发展浅析第88-89页
    5.6 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第89页
    5.7 热储温度核算第89-91页
        5.7.1 矿物平衡法第90-91页
        5.7.2 阳离子温标法第91页
    5.8 地热田成因浅析第91-93页
第六章 裂隙带主控型热储形成条件及其特征第93-107页
    6.1 不良盖层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第94-95页
        6.1.1 形成条件第94页
        6.1.2 控制因素第94-95页
        6.1.3 热储特征第95页
    6.2 良好盖层带状热储裂隙带成热型第95-97页
        6.2.1 形成条件第95-96页
        6.2.2 控制因素第96页
        6.2.3 热储特征第96-97页
    6.3 不良盖层(似)层状热储裂隙带揭露型第97-99页
        6.3.1 形成条件第97页
        6.3.2 控制因素第97-98页
        6.3.3 热储特征第98-99页
    6.4 良好盖层(似)层状热储裂隙带导通型第99-101页
        6.4.1 形成条件第99页
        6.4.2 控制因素第99-100页
        6.4.3 热储特征第100-101页
    6.5 良好盖层(似)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成热型第101-103页
        6.5.1 形成条件第101页
        6.5.2 控制因素第101-102页
        6.5.3 热储特征第102-103页
    6.6 侵入岩裂隙带主控成热型第103-104页
        6.6.1 形成条件第103页
        6.6.2 控制因素第103页
        6.6.3 热储特征第103-104页
    6.7 良好盖层层状热储裂隙带主控埋藏型第104-107页
        6.7.1 形成条件第104-105页
        6.7.2 控制因素第105页
        6.7.3 热储特征第105-107页
第七章 结论及不足第107-110页
    7.1 结论第107-109页
    7.2 不足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18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财政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计量研究
下一篇: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