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劲性复合桩承载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劲性复合桩简介第10-12页
    1.2 劲性复合桩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劲性复合桩发展历史第12-15页
        1.2.2 劲性复合桩的界面特性第15-16页
        1.2.3 劲性复合桩的荷载传递规律第16页
        1.2.4 劲性复合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第16-17页
        1.2.5 劲性复合桩的水平承载特性第17-18页
    1.3 存在问题第18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内外芯界面特性试验研究第20-34页
    2.1 室内直剪试验第20-26页
        2.1.1 试验材料第20页
        2.1.2 直剪试样制备第20-22页
        2.1.3 直剪试验方法第22-23页
        2.1.4 试验结果第23-26页
    2.2 内外芯界面特性第26-28页
        2.2.1 界面剪切强度与法向应力的关系第26-27页
        2.2.2 剪切指标与水泥土强度的关系第27页
        2.2.3 界面剪切强度与水泥土强度的关系第27-28页
        2.2.4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28页
    2.3 室内模型试验第28-31页
        2.3.1 模型桩制备第28-29页
        2.3.2 模型桩试验方法第29-30页
        2.3.3 模型桩试验结果第30-31页
    2.4 内外芯界面强度的取值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芯桩对水泥土的挤密效应试验研究第34-46页
    3.1 室内无侧限压缩试验第34-40页
        3.1.1 试样制备第34-35页
        3.1.2 试验步骤第35-36页
        3.1.3 试验结果第36-40页
    3.2 挤密效应对水泥土特性的影响第40-43页
        3.2.1 密度对强度的影响第41-42页
        3.2.2 密度对模量的影响第42-43页
        3.2.3 密度对峰值应变的影响第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6页
第四章 劲性复合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第46-76页
    4.1 目前的劲性复合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第46-49页
        4.1.1 短芯劲性复合桩第47-48页
        4.1.2 等芯劲性复合桩第48页
        4.1.3 长芯劲性复合桩第48-49页
    4.2 基于破坏模式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第49-55页
        4.2.1 破坏模式第49-54页
        4.2.2 复合段侧摩阻力调整系数取值第54-55页
    4.3 工程实例验证第55-73页
        4.3.1 短芯劲性复合桩第55-64页
        4.3.2 等芯劲性复合桩第64-68页
        4.3.3 长芯劲性复合桩第68-73页
    4.4 基于破坏模式的劲性复合桩优化设计第73-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劲性复合桩单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第76-100页
    5.1 目前的劲性复合桩单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第76-78页
    5.2 劲性复合桩单桩水平承载模拟第78-87页
        5.2.1 工程实例第78-82页
        5.2.2 建模方法第82-84页
        5.2.3 模拟结果第84-87页
    5.3 修正m法的单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第87-97页
        5.3.1 工程实例第88-92页
        5.3.2 桩周土m值反演第92-97页
        5.3.3 修正m法与已有规范中的m法的计算结果比较第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00-101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101页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作者简介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N1听力考试中间接语言行为学习的研究
下一篇:日语中身体部位惯用句的意义扩张研究--以“口”、“身”、“胸”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