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0页 |
1.1.2 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2 菜地土壤重金属来源 | 第11-12页 |
1.3 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 | 第12-13页 |
1.3.1 不同蔬菜品种对蔬菜吸收重金属的差异 | 第12-13页 |
1.3.2 不同土壤类型对蔬菜吸收重金属的差异 | 第13页 |
1.3.3 蔬菜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关性 | 第13页 |
1.4 重金属胁迫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13-16页 |
1.4.1 重金属胁迫对蔬菜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2 重金属胁迫对蔬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4页 |
1.4.3 重金属胁迫对蔬菜其他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1.4.4 镉-铜胁迫下对蔬菜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1.5 耐镉-铜蔬菜品种筛选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矿区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实验 | 第19-21页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页 |
2.1.2 样品预处理 | 第19-20页 |
2.1.3 土壤重金属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1.4 植物重金属测定方法 | 第20页 |
2.1.5 仪器分析质量控制 | 第20-21页 |
2.2 盆栽实验 | 第21-23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2 样品预处理 | 第22页 |
2.2.3 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2.4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22页 |
2.2.5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 第22页 |
2.2.6 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 土壤、蔬菜中重金属限量和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矿区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 第25-36页 |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页 |
3.2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3.3 样品测定 | 第2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3.4.1 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 第26-27页 |
3.4.2 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 第27-29页 |
3.4.3 菜田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 第29-30页 |
3.4.4 菜田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 第30-32页 |
3.4.5 菜田土壤重金属多元统计分析 | 第32-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镉铜低积累蔬菜筛选实验研究 | 第36-61页 |
4.1 盆栽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36页 |
4.1.2 供试植物 | 第36页 |
4.1.3 实验实施与管理 | 第36-37页 |
4.2 样品采集 | 第37页 |
4.3 测定项目 | 第37-38页 |
4.4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蔬菜积累特性分析 | 第38-44页 |
4.4.1 不同蔬菜在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镉、铜含量分析 | 第38-40页 |
4.4.2 不同蔬菜可食部分镉、铜含量分析 | 第40页 |
4.4.3 蔬菜和土壤中镉铜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4.4.4 蔬菜对镉、铜的富集和转运能力 | 第42-44页 |
4.5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蔬菜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44-58页 |
4.5.1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生物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4.5.2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4.5.3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品种SOD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4.5.4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品种POD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5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品种CAT活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4.5.6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品种MDA活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7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品种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57页 |
4.5.8 不同镉-铜水平处理下对不同蔬菜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2页 |
5.3 创新点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