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2.1 黄铜矿捕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2.1.1 硫化矿常规捕收剂 | 第14-16页 |
2.1.2 新型捕收剂 | 第16-19页 |
2.2 黄铜矿浮选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2.1 传统浮选方法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2 浮选电化学的研究 | 第20页 |
2.3 硫化矿浮选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2.3.1 浮选剂的结构与浮选性能的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2.3.2 硫化矿的氧化及其浮选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2.3.3 硫化矿无捕收剂浮选机理研究 | 第23页 |
2.3.4 矿物表面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23-24页 |
2.4 新型高效铜硫分离捕收剂浮选性能的密度泛函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2.5 研究浮选机理的主要量子化学方法 | 第25-26页 |
2.6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6-30页 |
2.6.1 Thomas-Fermi模型和Kohn-Sham方法 | 第26-27页 |
2.6.2 局域密度近似 | 第27-28页 |
2.6.3 广义梯度近似 | 第28-30页 |
2.7 小结 | 第30-31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1-37页 |
3.1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3.1.1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3.1.2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3.3 试验矿样的制备 | 第32-33页 |
3.4 试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33-34页 |
3.4.1 化学试剂 | 第33-34页 |
3.4.2 试验仪器 | 第34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3.5.1 单矿物、人工混合矿的浮选试验 | 第34-35页 |
3.5.2 捕收剂分子的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计算 | 第35页 |
3.5.3 新型低碱铜硫分离捕收剂的合成试验 | 第35页 |
3.5.4 红外光谱测定 | 第35-36页 |
3.5.5 捕收剂的纯度检测 | 第36页 |
3.5.6 质谱分析 | 第36页 |
3.5.7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36页 |
3.6 计算软件 | 第36-37页 |
4 烃基结构对黄药捕收剂浮选性能影响的前线轨道分析 | 第37-50页 |
4.1 前线轨道理论与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4.1.1 前线轨道理论 | 第37-38页 |
4.1.2 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4.2 黄药类捕收剂键合原子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 碳链长度对键合原子S的影响 | 第40-43页 |
4.4 同分异构对键合原子S的影响 | 第43-46页 |
4.5 黑药类捕收剂的电子结构性质 | 第46-48页 |
4.6 小结 | 第48-50页 |
5 黄药酯类捕收剂分子构效关系的密度泛函研究 | 第50-67页 |
5.1 普遍化微扰理论与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5.1.1 普遍化微扰理论 | 第51-52页 |
5.1.2 计算方法 | 第52页 |
5.2 黄原酸甲酸酯的电子结构与浮选性能关系的密度泛函研究 | 第52-62页 |
5.2.1 黄原酸甲酸酯的浮选试验 | 第54页 |
5.2.2 黄原酸甲酸酯与黄铜矿的成键情况 | 第54-56页 |
5.2.3 黄原酸甲酸酯的电子结构与其浮选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 第56-62页 |
5.3 黄原酸酯类捕收剂的电子结构与浮选性能关系的DFT研究 | 第62-66页 |
5.3.1 原子的NPA电荷与捕收剂浮选性能的关系 | 第64页 |
5.3.2 捕收剂的电负性、绝对硬度与其浮选性能的关系 | 第64页 |
5.3.3 捕收剂的HOMO性质与其浮选性能的关系 | 第64-65页 |
5.3.4 捕收剂的LUMO性质与其选择性的关系 | 第65-66页 |
5.4 小结 | 第66-67页 |
6 硫氨酯类捕收剂构效关系的密度泛函研究 | 第67-74页 |
6.1 硫氨酯类捕收剂分子的电子结构 | 第67-69页 |
6.1.1 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6.1.2 硫氨酯分子与黄铜矿的成键情况 | 第68-69页 |
6.2 硫氨酯分子的电子结构与其浮选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 第69-73页 |
6.2.1 硫氨酯键合原子的NPA电荷与捕收剂浮选性能的关系 | 第69-70页 |
6.2.2 硫氨酯分子的电负性、绝对硬度与其浮选性能的关系 | 第70-71页 |
6.2.3 硫氨酯分子的HOMO性质与其浮选性能的相关性 | 第71页 |
6.2.4 硫氨酯分子的LUMO性质与其选择性的相关性 | 第71-73页 |
6.3 小结 | 第73-74页 |
7 目标硫氨酯类捕收剂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74-87页 |
7.1 异丙基黄原酸钠的合成 | 第75页 |
7.1.1 异丙基黄原酸钠的合成路线 | 第75页 |
7.1.2 异丙基黄原酸钠的合成步骤 | 第75页 |
7.2 O-异丙基N-苄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 | 第75-76页 |
7.2.1 O-异丙基-N-苄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路线 | 第75-76页 |
7.2.2 O-异丙基-N-苄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步骤 | 第76页 |
7.3 O-异丙基-N,N-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 | 第76-78页 |
7.3.1 O-异丙基-N,N-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路线 | 第76-77页 |
7.3.2 O-异丙基-N,N-二乙基硫代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步骤 | 第77-78页 |
7.4 Z-200和PAC的纯度检测 | 第78-79页 |
7.5 硫氨酯捕收剂的结构表征 | 第79-86页 |
7.5.1 质谱分析 | 第79-81页 |
7.5.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81-86页 |
7.6 小结 | 第86-87页 |
8 新型硫氨酯捕收剂的浮选性能研究 | 第87-102页 |
8.1 捕收剂用量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的影响 | 第87-90页 |
8.2 矿浆pH值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的影响 | 第90-94页 |
8.3 人工混合矿的浮选试验 | 第94-95页 |
8.4 实际矿石的浮选试验 | 第95-97页 |
8.5 硫氨酯在矿物表面吸附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7-101页 |
8.5.1 IP-BIAN与矿物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7-99页 |
8.5.2 PAC与矿物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9-101页 |
8.6 小结 | 第101-102页 |
9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3-11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