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回采工作面支护论文

三自由度双并联液压支架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4-16页
1 绪论第16-22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2 液压支架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第17-19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17-18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8-19页
        1.2.3 存在问题第19页
    1.3 并联液压支架的提出与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1 并联机构的研究动态第19-21页
        1.3.2 并联液压支架的提出及现状第21页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1页
    1.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2 液压支架与围岩关联系统的研究第22-34页
    2.1 采场环境下顶底板运动规律研究动态第22-24页
    2.2 液压支架与围岩相互作原理第24-27页
        2.2.1 液压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的特点第24页
        2.2.2 液压支架工作状态分析第24-27页
    2.3 采场液压支架的力学分析第27-32页
        2.3.1 液压支架分类第27-28页
        2.3.2 液压支架载荷特征第28-30页
        2.3.3 液压支架力学分析第30-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三自由度双并联液压支架的结构设计第34-58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主体支撑机构的设计第35-40页
        3.2.1 主体支撑机构设计的基本要求第35页
        3.2.2 主体支撑机构机型的设计与分析第35-40页
    3.3 三自由度双并联液压支架的结构方案设计第40-41页
    3.4 新型液压支架的工作空间分析第41-44页
    3.5 新型液压支架的受力分析第44-48页
        3.5.1 新型液压支架的整体受力分析第44-46页
        3.5.2 液压支架顶梁、底座分析第46-48页
    3.6 基于TRIZ理论的新型液压支架结构优化设计第48-56页
        3.6.1 TRIZ理论体系第48-49页
        3.6.2 问题描述第49-51页
        3.6.3 因果轴分析第51-52页
        3.6.4 解决方案第52-55页
        3.6.5 优化设计结果第55-56页
    3.7 本章小节第56-58页
4 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第58-66页
    4.1 虚拟样机技术第58页
    4.2 运动学分析第58-62页
        4.2.1 运动学反解分析第59-61页
        4.2.2 运动学正解分析第61-62页
    4.3 动力学分析第62-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5 关键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第66-78页
    5.1 有限元分析原理第66-67页
    5.2 并联液压支架静力学分析第67-71页
    5.3 关键零部件的优化设计第71-77页
        5.3.1 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第71-72页
        5.3.2 耳座优化过程第72-77页
    5.4 本章小节第77-7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工作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金属元素单质材料的第一性原理模拟与设计
下一篇:ATS沙盘教学演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