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氛围与矿工日常生活关系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序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1.3.2 访谈法 | 第14页 |
1.3.3 问卷调查法 | 第14页 |
1.3.4 因子分析法 | 第14-15页 |
1.3.5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1 跨界外溢创新 | 第16页 |
1.5.2 整合行为创新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2.1 煤矿安全氛围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1.1 煤矿安全氛围研究概述 | 第17页 |
2.1.2 煤矿安全权氛围概念内涵 | 第17-18页 |
2.1.3 煤矿安全氛围的结构 | 第18-19页 |
2.1.4 煤矿安全氛围的测量 | 第19-20页 |
2.1.5 煤矿安全氛围的层次 | 第20页 |
2.1.6 煤矿安全氛围的研究小结 | 第20-21页 |
2.2 "工作--生活"关系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2.2.1 "工作--生活"关系理论概述 | 第22页 |
2.2.2 "工作--生活"关系概念内涵 | 第22页 |
2.2.3 "工作--生活"关系的测量 | 第22-23页 |
2.2.4 "工作—生活"关系的研究小结 | 第23页 |
2.3 社会动机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2.3.1 社会动机的理论概述 | 第23-24页 |
2.3.2 社会动机的概念内涵 | 第24页 |
2.3.3 社会动机行为的主要方式 | 第24页 |
2.3.4 社会动机行为的测量 | 第24-26页 |
2.3.5 社会动机行为的研究小结 | 第26-27页 |
3 变量设计与构建概念模型 | 第27-34页 |
3.1 研究变量识别 | 第27-32页 |
3.1.1 煤矿安全氛围变量确立 | 第27-30页 |
3.1.2 外溢方式确立 | 第30-31页 |
3.1.3 社会动机层次确立 | 第31-32页 |
3.2 研究关系假设 | 第32-33页 |
3.2.1 煤矿安全氛围对矿工日常生活的外溢假设 | 第32-33页 |
3.2.2 内在潜变量之间相互作用 | 第33页 |
3.3 构建概念模型 | 第33-34页 |
4 数据收集与初步处理 | 第34-41页 |
4.1 研究问卷设计 | 第34页 |
4.2 问卷调查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4.3 信度、效度分析 | 第35-41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36-41页 |
5 外溢效应验证性分析 | 第41-47页 |
5.1 初始关系设定 | 第41页 |
5.2 初始关系评价 | 第41-44页 |
5.2.1 违规估计检验 | 第41-43页 |
5.2.2 模型适配度检验 | 第43-44页 |
5.3 作用关系修正 | 第44-45页 |
5.4 作用关系确立 | 第45-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件1 煤矿安全氛围与矿工日常生活关系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