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在唐代的流传和接受

致谢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4-29页
    一、选题意义第14-15页
    二、文献综述第15-26页
    三、研究内容、重点及难点第26-27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第27-29页
第一章 鸠摩罗什译佛经的流传情况第29-61页
    第一节 从佛经目录看罗什译本存留情况第29-35页
        一、历代佛经目录记载罗什译本经目第29-35页
        二、佛经目录书中罗什译经篇目的变动第35页
    第二节 佛藏中罗什译本的保存情况第35-50页
        一、佛藏的留存及罗什译本的保存第36-38页
        二、历代佛藏收录罗什本《金刚经》版本面貌第38-47页
        三、《房山石经》存罗什本《金刚经》面貌第47-50页
    第三节 敦煌文献存罗什译本面貌第50-59页
        一、各地藏敦煌文献存罗什译本概述第50-53页
            (一) 英藏敦煌文献存罗什所译佛经写本第50-51页
            (二)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存罗什所译佛经写本第51页
            (三)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献》存罗什所译佛经写本第51-52页
            (四)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存罗什所译佛经写本第52-53页
            (五) 国内外散藏敦煌文献罗什所译佛经写本第53页
        二、敦煌文献中罗什译《金刚经》本第53-59页
            (一) 敦煌文献中罗什本《金刚经》的数量及分类第53-55页
            (二) 罗什译《金刚经》本概况第55-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二章 《金刚经》译作的主体选择性第61-101页
    第一节 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主体选择性第61-82页
        一、《金刚经》罗什译本说“空”的思想倾向第61-64页
        三、罗什本《金刚经》的中观思想第64-66页
        四、罗什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内容分析第66-82页
    第二节 罗什之后《金刚经》译著的主体选择性第82-98页
        一、菩提流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82-86页
        二、真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86-89页
        三、达摩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第89-91页
        四、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91-95页
        五、义净《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第95-98页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三章 唐人注疏对《金刚经》经义的阐释第101-147页
    第一节 唐代《金刚经》注解背景及注疏第101-109页
        一、唐以前《金刚经》注疏概述第101-104页
        二、唐代佛教政策对《金刚经》流播的推动第104-106页
        三、唐人《金刚经》注疏及留存概况第106-109页
    第二节 慧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第109-113页
    第三节 窥基的《金刚般若经赞述》和《金刚般若论会释》第113-122页
        一、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第113-115页
        二、窥基《金刚般若论会释》第115-122页
    第四节 知恩《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卷上)第122-124页
    第五节 唐玄宗《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124-126页
    第六节 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第126-130页
    第七节 宝达《金刚暎》(卷上)第130-131页
    第八节 昙旷《金刚般若经旨赞》第131-134页
    第九节 宗密述、宋子璇治定《金刚般若经疏纂要》第134-136页
    第十节 智偐《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第136-137页
    第十一节 《金刚经》佚名注疏第137-144页
        一、佚名《金刚般若经挟注》第137-139页
        二、佚名《金刚般若疏》第139-140页
        三、佚名《金刚般若疏》第140-141页
        四、佚名《金刚般若经疏》第141-143页
        五、佚名《金刚般若义记》第143-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7页
第四章 《金刚经》对六祖慧能思想的影响第147-168页
    第一节 从宗派教义转向说起第147-148页
    第二节 慧能《金刚经解义》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第148-152页
        一、慧能《金刚经解义》第148-152页
        二、慧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第152页
    第三节 《金刚经》中道思想影响下的《六祖坛经》第152-156页
    第四节 《六祖坛经》基于《金刚经》的义理发展第156-162页
    第五节 《金刚经》与慧能的顿悟心性观第162-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8页
第五章 唐代《金刚经》灵验记、讲经文与变相第168-184页
    第一节 唐代《金刚经》灵验记第168-175页
        一、《金刚经》信仰的流行第168-170页
        二、《金刚经》灵验记第170-175页
            (一) 护身类第171-172页
            (二) 祈愿类第172-174页
            (三) 福德类第174页
            (四) 灵异类第174-175页
    第二节 《金刚经》讲经文第175-178页
    第三节 《金刚经》变相第178-182页
    本章小结第182-184页
结论第184-187页
附表 敦煌文献收录罗什译本写经目录第187-198页
附录一 历代佛教经藏目录存罗什译目汇总第198-296页
附录二 敦煌文献罗什本《金刚经》部分写本面貌第296-391页
附录三 《金刚经》玄奘本与罗什本的对勘第391-404页
附录四 《金刚经》灵验记唐代部分第404-414页
参考文献第414-4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430页

论文共4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认知研究:概念整合视角
下一篇:语用视角下的英汉长距离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