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1.3.1 谣言的相关研究 | 第17-22页 |
1.3.2 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本文研究对象的概念解析 | 第27-31页 |
2.1 谣言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2.1.1 谣言的缘起研究 | 第27-28页 |
2.1.2 谣言与相近词的辨析 | 第28-29页 |
2.1.3 本文对谣言概念的界定 | 第29-30页 |
2.2 网络谣言相关界定 | 第30-31页 |
2.2.1 本文对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 | 第30页 |
2.2.2 本文对网络谣言分类的界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1-40页 |
3.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31-34页 |
3.1.1 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 | 第31页 |
3.1.2 群体传播 | 第31-32页 |
3.1.3 把关人 | 第32页 |
3.1.4 知识沟理论 | 第32-33页 |
3.1.5 两级传播理论 | 第33页 |
3.1.6 劝服传播 | 第33页 |
3.1.7 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33-34页 |
3.2 网络谣言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5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3.5 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3.5.1 样本汇总及数据来源 | 第36-38页 |
3.5.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3.5.3 案例分析的方法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实证研究 | 第40-97页 |
4.1 2016年以来的100条热点网络谣言样本汇总(见附录) | 第40页 |
4.2 网络谣言的内容和处理结果 | 第40-43页 |
4.2.1 网络谣言的内容 | 第40-42页 |
4.2.2 网络谣言的处理结果 | 第42-43页 |
4.3 网络谣言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7页 |
4.3.1 网络谣言的类型分布 | 第43-44页 |
4.3.2 网络谣言的首发渠道分布 | 第44-45页 |
4.3.3 网络谣言地区分布 | 第45-47页 |
4.4 网络谣言各阶段、持续时长及影响力的均值比较 | 第47-57页 |
4.4.1 网络谣言的形成期 | 第47-51页 |
4.4.2 网络谣言的高潮期 | 第51-52页 |
4.4.3 网络谣言的衰退期 | 第52-54页 |
4.4.4 网络谣言的持续时长 | 第54-56页 |
4.4.5 网络谣言的影响力指数 | 第56-57页 |
4.5 双变量分析 | 第57-83页 |
4.5.1 检验假设 | 第57-82页 |
4.5.2 检验结果中具有相关性的结论 | 第82-83页 |
4.6 网络谣言事件高频词分析 | 第83-86页 |
4.6.1 网络谣言事件正面高频词 | 第83-84页 |
4.6.2 网络谣言事件负面高频词 | 第84-86页 |
4.7 案例分析 | 第86-97页 |
4.7.1 网络谣言的爆发力 | 第86-88页 |
4.7.2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 第88-91页 |
4.7.3 辟谣机制将传播推向高潮 | 第91-94页 |
4.7.4 网络谣言的变异与加工 | 第94-97页 |
第五章 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 第97-100页 |
5.1 注重传统媒体的作用,增强信息透明度 | 第97-98页 |
5.2 增强公众判断力,提高公众网络信息参与素质和能力 | 第98页 |
5.3 发挥意见领袖正面作用,应用技术手段干预网络谣言发生和传播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0-103页 |
附录 | 第103-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