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老龄化 | 第11页 |
1.1.2 养老行业问题重重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22页 |
2.1 养老模式 | 第19页 |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2.3 福利多元主义 | 第20-21页 |
2.4 衡量老龄化的指标 | 第21页 |
2.5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成都市安康年养老模式分析 | 第22-37页 |
3.1 公司简介 | 第22页 |
3.2 安康年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模式剖析 | 第22-29页 |
3.2.1 安康年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模式说明 | 第22-23页 |
3.2.2 管理架构 | 第23页 |
3.2.3 业务模式 | 第23-25页 |
3.2.4 运营模式 | 第25页 |
3.2.5 盈利模式 | 第25-26页 |
3.2.6 商业模式 | 第26-29页 |
3.3 安康年养老模式理论构想解释 | 第29-31页 |
3.3.1 公私合营模式 | 第29-30页 |
3.3.2 公益与商业结合的养老模式 | 第30页 |
3.3.3 家庭、机构、社区“三合一”的养老模式 | 第30-31页 |
3.4 安康年养老模式创建探究 | 第31-33页 |
3.4.1 政府与企业合作探究 | 第31页 |
3.4.2 公益和商业合璧探究 | 第31-32页 |
3.4.3 养老模式的融合探究 | 第32-33页 |
3.5 安康年养老模式优势分析 | 第33-37页 |
3.5.1 多方共建,强化发展能力 | 第33页 |
3.5.2 弥补单一养老模式的弱点 | 第33-34页 |
3.5.3 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受益 | 第34-36页 |
3.5.4 服务多样化,满足多元化需求 | 第36页 |
3.5.5 规模小,灵活多变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安康年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7-51页 |
4.1 安康年养老模式运营现状 | 第37-45页 |
4.1.1 双桥子站点实际情况 | 第37页 |
4.1.2 营业利润总额统计数据 | 第37-38页 |
4.1.3 业务情况 | 第38-39页 |
4.1.4 成都市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 | 第39-45页 |
4.2 安康年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5-51页 |
4.2.1 面临的外部挑战 | 第45-48页 |
4.2.2 内部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完善安康年养老模式的措施与对策 | 第51-57页 |
5.1 外部挑战的应对措施 | 第51-53页 |
5.1.1 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 第51页 |
5.1.2 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 | 第51页 |
5.1.3 利用市场模式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 | 第51-52页 |
5.1.4 功能转变,匹配养老供给与养老需求 | 第52-53页 |
5.1.5 明确责任,各尽其职 | 第53页 |
5.2 内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53-57页 |
5.2.1 连锁化经营,形成规模效应 | 第53页 |
5.2.2 标准化经营,进行品牌输出 | 第53-54页 |
5.2.3 寻找利润增长点,走养老服务多元化路线 | 第54页 |
5.2.4 实行养老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 | 第54-55页 |
5.2.5 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 | 第55页 |
5.2.6 建立一只更专业、更稳定的养老服务队伍 | 第55-56页 |
5.2.7 完善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评价机制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第57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57-58页 |
6.2.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7-58页 |
6.2.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5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