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暖地区校园建筑的热舒适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热舒适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热舒适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热舒适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1 热舒适概述 | 第18页 |
§2.2 人体热舒适方程 | 第18-19页 |
§2.3 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环境因素 | 第19-20页 |
·空气温度 | 第19-20页 |
·空气湿度 | 第20页 |
·气流速度 | 第20页 |
·壁面平均辐射温度 | 第20页 |
·个人因素 | 第20-22页 |
·人体活动量 | 第20-21页 |
·人体衣服状况 | 第21-22页 |
§2.4 热舒适的主要评价指标 | 第22-24页 |
·PMV-PPD指标 | 第22-23页 |
·操作温度指标 | 第23-24页 |
§2.5 我国室内热舒适设计标准及综合评价 | 第24-27页 |
·自然通风气候条件下热舒适的综合评价 | 第24-26页 |
·空气调节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及综合评价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自然通风建筑的热舒适研究 | 第27-53页 |
§3.1 南宁地区气候特征 | 第27-28页 |
§3.2 自然通风房间的夏季热舒适测试 | 第28-34页 |
·现场测试 | 第29-31页 |
·测试房间介绍 | 第29-30页 |
·测试数据 | 第30-31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测试数据的整理方法 | 第32页 |
·操作温度与人体热感觉的线性拟合 | 第32-34页 |
§3.3 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 第34-44页 |
·围护结构传热理论计算 | 第34页 |
·谐波法 | 第34页 |
·数值分析法 | 第34页 |
·K-value软件的模拟 | 第34-44页 |
·软件介绍 | 第34-35页 |
·边界条件 | 第35页 |
·屋顶结构的隔热措施模拟 | 第35-41页 |
·墙体结构的隔热措施模拟 | 第41-44页 |
§3.4 调查研究 | 第44-52页 |
·调查问卷 | 第44-45页 |
·调查问卷统计 | 第45-47页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47-52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8-51页 |
·对调研结果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空调房间的热舒适优化 | 第53-60页 |
§4.1 前言 | 第53页 |
§4.2 空调房间的热舒适优化 | 第53-58页 |
·室内热环境优化模型 | 第53页 |
·优化方法 | 第53-55页 |
·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着装不同时的热舒适优化 | 第55-56页 |
·湿度变化时的热舒适优化 | 第56-57页 |
·人体不同状态下的热舒适优化 | 第57-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过渡空间的热舒适研究 | 第60-71页 |
§5.1 过渡空间 | 第60-61页 |
·过渡空间的概念及类型 | 第60-61页 |
·过渡空间的研究方法 | 第61页 |
§5.2 动态热舒适指标 | 第61-64页 |
·相对热指数RWI | 第62-63页 |
·RWI的分度 | 第63-64页 |
§5.3 现场测试 | 第64-70页 |
·含在建筑物内部的过渡空间 | 第64-66页 |
·与建筑物相连且覆盖的过渡空间 | 第66-68页 |
·不和建筑物相连的过渡空间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