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微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8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2页
        (一)选题背景第9-11页
        (二)选题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7-18页
        (一)研究方法第17页
        (二)论文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微媒体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概述第18-32页
    一、微媒体概述第18-21页
        (一)微媒体的概念界定及产生过程第18-19页
        (二)微媒体的特点及功能第19-20页
        (三)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发展现状第20-21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述第21-26页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内涵第21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第21-23页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功能第23-25页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任务第25-26页
    三、微媒体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研究的意义第26-32页
        (一)微媒体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第26-28页
        (二)微媒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初步发展第28-32页
第三章 微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2-44页
    一、微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现存的主要问题第32-38页
        (一)微媒体对高校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造成冲击和挑战第32-33页
        (二)大学生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涵全面准确的把握第33页
        (三)各类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平台发展不均衡第33-35页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推介内容单一枯燥、缺乏原创性第35-36页
        (五)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平台关注呈表面化、喜爱认可度偏低第36-37页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平台资金投入有限第37-38页
    二、微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8-44页
        (一)微媒体自身局限性在客观上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造成一定影响第38-39页
        (二)高校管理层尚未形成观念上的足够重视第39页
        (三)大学生主观上有排斥与政治相关内容的倾向第39-41页
        (四)缺乏鼓励激励性“微”措施的有效加入第41页
        (五)拓展平台关注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第41-42页
        (六)微平台工作人员选拔培养体系尚不健全,运作团队缺乏足够创造能力第42-44页
第四章 微媒体时代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思考第44-60页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内容第44-48页
        (一)强化“微”选择,使“微”内容选取更富针对性第44-45页
        (二)打造“微”风格,提升“微”内容原创性、趣味性第45-47页
        (三)贴近“微”生活,增强“微”内容现实参与性第47-48页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方法第48-54页
        (一)博采众长,着力加强微信平台建设第48-49页
        (二)集思广益,扩大“微”影响力度第49-50页
        (三)广谋从众,注重“微”互动交流第50-51页
        (四)别出新意,引入“微”激励环节第51-52页
        (五)让“微”工具“走进”思政课堂,使受教育者成为“微”主人第52-54页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队伍建设第54-57页
        (一)全面科学统筹,明确“微”队伍建设意义第54-55页
        (二)拓宽选拔范围,优化“微”队伍人员结构第55页
        (三)完善培养方式,提升“微”队伍综合素质第55-56页
        (四)理论实践结合,拓展“微”队伍创新能力第56-57页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管理第57-60页
        (一)注重“微”决策,建立“微”领导责任制第57-58页
        (二)强化“微”意识,搭建部门间“微”桥梁第58-59页
        (三)重视“微”监管,建立完善评价、考核体系第59-60页
结束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第63-69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现代建构
下一篇:我国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突发事件预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