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微媒体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概述 | 第18-32页 |
一、微媒体概述 | 第18-21页 |
(一)微媒体的概念界定及产生过程 | 第18-19页 |
(二)微媒体的特点及功能 | 第19-20页 |
(三)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述 | 第21-26页 |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内涵 | 第21页 |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 | 第21-23页 |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功能 | 第23-25页 |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任务 | 第25-26页 |
三、微媒体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研究的意义 | 第26-32页 |
(一)微媒体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合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26-28页 |
(二)微媒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初步发展 | 第28-32页 |
第三章 微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44页 |
一、微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32-38页 |
(一)微媒体对高校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造成冲击和挑战 | 第32-33页 |
(二)大学生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涵全面准确的把握 | 第33页 |
(三)各类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平台发展不均衡 | 第33-35页 |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推介内容单一枯燥、缺乏原创性 | 第35-36页 |
(五)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平台关注呈表面化、喜爱认可度偏低 | 第36-37页 |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平台资金投入有限 | 第37-38页 |
二、微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4页 |
(一)微媒体自身局限性在客观上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造成一定影响 | 第38-39页 |
(二)高校管理层尚未形成观念上的足够重视 | 第39页 |
(三)大学生主观上有排斥与政治相关内容的倾向 | 第39-41页 |
(四)缺乏鼓励激励性“微”措施的有效加入 | 第41页 |
(五)拓展平台关注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 | 第41-42页 |
(六)微平台工作人员选拔培养体系尚不健全,运作团队缺乏足够创造能力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微媒体时代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思考 | 第44-60页 |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内容 | 第44-48页 |
(一)强化“微”选择,使“微”内容选取更富针对性 | 第44-45页 |
(二)打造“微”风格,提升“微”内容原创性、趣味性 | 第45-47页 |
(三)贴近“微”生活,增强“微”内容现实参与性 | 第47-48页 |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方法 | 第48-54页 |
(一)博采众长,着力加强微信平台建设 | 第48-49页 |
(二)集思广益,扩大“微”影响力度 | 第49-50页 |
(三)广谋从众,注重“微”互动交流 | 第50-51页 |
(四)别出新意,引入“微”激励环节 | 第51-52页 |
(五)让“微”工具“走进”思政课堂,使受教育者成为“微”主人 | 第52-54页 |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队伍建设 | 第54-57页 |
(一)全面科学统筹,明确“微”队伍建设意义 | 第54-55页 |
(二)拓宽选拔范围,优化“微”队伍人员结构 | 第55页 |
(三)完善培养方式,提升“微”队伍综合素质 | 第55-56页 |
(四)理论实践结合,拓展“微”队伍创新能力 | 第56-57页 |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管理 | 第57-60页 |
(一)注重“微”决策,建立“微”领导责任制 | 第57-58页 |
(二)强化“微”意识,搭建部门间“微”桥梁 | 第58-59页 |
(三)重视“微”监管,建立完善评价、考核体系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