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新闻文本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3 关于新闻生产者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变动新闻业与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及其溯源 | 第18-26页 |
2.1 处于变动中的中国新闻业与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 第18-20页 |
2.2 叙事的力量: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和观念 | 第20-23页 |
2.3 新闻业的"长报道"追求:从解释性新闻开始 | 第23-26页 |
3 新闻业非虚构写作中的记者主体 | 第26-34页 |
3.1 命名的逻辑:新闻权威受到冲击后的艰难自救 | 第26-29页 |
3.2 非虚构写作从业者的职业认知与新技术下的"自我赋权" | 第29-31页 |
3.3 重塑职业想象和变更的职业路径 | 第31-34页 |
4 新闻业"虚构写作"中的文本与生产 | 第34-42页 |
4.1 非虚构写作的选题策略:"爆款"逻辑与题材限制 | 第34-36页 |
4.2 商业逻辑下被垄断的真实性:以《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为例 | 第36-38页 |
4.3 非虚构报道中的"我":主观性探讨 | 第38-4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2-46页 |
5.1 非虚构写作的实践及其观念对于新闻业的影响 | 第42-44页 |
5.2 新闻业中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策略 | 第44-46页 |
6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访谈问题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