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蒸汽动力工程论文--蒸汽锅炉论文--各种类型锅炉论文--特种锅炉论文

余热锅炉受热面的传热和积灰特性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主要符号表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余热利用技术概况第13页
    1.3 余热锅炉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3.1 传热特性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2 积灰特性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3 积灰防治方法第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第2章 余热锅炉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第20-30页
    2.1 实验目的第20页
    2.2 实验系统第20-21页
    2.3 实验测量仪器第21-23页
    2.4 实验步骤第23页
    2.5 实验误差分析第23-24页
    2.6 实验结果分析第24-29页
    2.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受热面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研究第30-46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单相流动的数值算法第30-35页
        3.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第30-31页
        3.2.2 三维模型与单相流的数值算法第31-35页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35-45页
        3.3.1 受热面的流场与速度分布第35-37页
        3.3.2 受热面的传热特性分析第37-39页
        3.3.3 受热面的压降特性分析第39-41页
        3.3.4 受热面的综合性能评价第41-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受热面的积灰特性研究第46-68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积灰成分测试第46-47页
    4.3 气固两相流的数值算法第47-51页
        4.3.1 离散相模型第47页
        4.3.2 简化的二维模型与两相流的数值算法第47-51页
    4.4 稳态追踪颗粒轨迹第51-53页
    4.5 瞬态追踪颗粒状态第53-61页
        4.5.1 管束间积灰分布第53-58页
        4.5.2 管束间颗粒沉积率第58-60页
        4.5.3 整体受热面结构的积灰分布第60-61页
    4.6 清灰效果第61-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受热面的结构及参数分析第68-80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换热管结构第68-73页
    5.3 折流板结构第73-78页
        5.3.1 折流板位置第73-75页
        5.3.2 折流板形状第75-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6.1 主要结论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致谢第88-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90-91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工况识别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