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第12-13页
        1.2.2 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第13-15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第16-17页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第17-18页
        1.5.1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17页
        1.5.2 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理论第18-25页
    2.1 石化物流产业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2.1.1 物流产业的内涵第18页
        2.1.2 石化物流产业的内涵第18页
        2.1.3 石化物流的特点第18-20页
    2.2 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理论第20-22页
        2.2.1 产业布局理论第20-21页
        2.2.2 产业布局的原则第21-22页
    2.3 多目标层次分析理论第22-23页
        2.3.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第22页
        2.3.2 层次分析法步骤第22-23页
    2.4 引力模型理论第23-24页
        2.4.1 引力模型概述第23页
        2.4.2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第25-31页
    3.1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第25-26页
        3.1.1 自然因素第25页
        3.1.2 经济因素第25页
        3.1.3 社会因素第25-26页
    3.2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第26-28页
        3.2.1 石化物流节点设施不断完善第26页
        3.2.2 石化运输网络逐步形成第26-27页
        3.2.3 石化物流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第27页
        3.2.4 石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第27-28页
    3.3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3.3.1 石化物流集聚发展不足第28页
        3.3.2 石化物流企业空间拓展随意性较强第28页
        3.3.3 石化物流产业发展差距较大第28-29页
        3.3.4 石化物流业与石化生产企业分布错位仍然存在第29-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实证研究第31-43页
    4.1 指导思想及遵循原则第31-32页
        4.1.1 指导思想第31页
        4.1.2 遵循原则第31页
        4.1.3 优化目标第31-32页
    4.2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第32-41页
        4.2.1 引力质量的测算第33-38页
        4.2.2 引力距离的计算第38-40页
        4.2.3 引力值测算第40-41页
        4.2.4 模型结果分析第41页
    4.3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五章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第43-50页
    5.1 物流园区第44-45页
        5.1.1 齐鲁化工物流园区第44-45页
        5.1.2 依厂物流园区第45页
    5.2 物流中心第45-47页
        5.2.1 液体化工仓储物流中心第46-47页
        5.2.2 公路货运物流中心第47页
    5.3 配送中心第47-48页
    5.4 交易中心第48-49页
    5.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临淄区石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对策第50-56页
    6.1 政府层面第50-52页
        6.1.1 完善组织结构,加大政策扶持第50-51页
        6.1.2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物流市场环境第51页
        6.1.3 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优化重组第51-52页
        6.1.4 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优化产业结构第52页
    6.2 企业层面第52-55页
        6.2.1 加快标准化建设,实现无缝衔接第52-53页
        6.2.2 注重人才培养,发挥人才优势第53页
        6.2.3 应用物流先进技术,鼓励技术革新第53-54页
        6.2.4 组建物流联盟,发挥物流集成优势第54-55页
    6.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7.1 总结第56-57页
    7.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及损耗及电压水平的分布式光—储系统容量配置及经济性研究
下一篇:余热锅炉受热面的传热和积灰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