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穴位刺激治疗女性不孕的理论研究 | 第16-40页 |
1.1 不孕概述 | 第16-19页 |
1.1.1 不孕的定义 | 第16页 |
1.1.2 不孕症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 第16-18页 |
1.1.3 女性不孕的现代医学发生机制 | 第18-19页 |
1.2 不孕的西医治疗 | 第19-23页 |
1.2.1 常用治疗手段 | 第19-21页 |
1.2.2 辅助生育技术在不孕症中的参与 | 第21-23页 |
1.3 体外授精—胚胎移殖(IVF-ET)的步骤 | 第23-30页 |
1.3.1 促排卵方案 | 第23-24页 |
1.3.2 促排卵药物 | 第24-27页 |
1.3.3 取卵 | 第27-28页 |
1.3.4 体外受精及胚胎培养 | 第28-29页 |
1.3.5 胚胎移植 | 第29-30页 |
1.4 中医对女性不孕的认识 | 第30-34页 |
1.4.1 不孕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31-32页 |
1.4.2 女性不孕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 第32-34页 |
1.5 中医在辅助生育中的参与 | 第34-37页 |
1.5.1 穴位刺激对IVF结局的作用 | 第35-36页 |
1.5.2 穴位刺激对卵泡及卵巢的作用 | 第36页 |
1.5.3 穴位刺激对性激素的作用 | 第36-37页 |
1.5.4 穴位刺激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 | 第37页 |
1.5.5 穴位刺激于取卵镇痛及改善情绪中的作用 | 第37页 |
1.6 小结 | 第37-40页 |
第二章 穴位刺激辅助IVF-ET提高妊娠结局的疗效评价 | 第40-7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0-45页 |
2.2.1 提出问题,制订研究计划 | 第40-42页 |
2.2.2 检索相关文献 | 第42页 |
2.2.3 筛选纳入文献 | 第42-43页 |
2.2.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第43页 |
2.2.5 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 | 第43-44页 |
2.2.6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及敏感性分析 | 第44-45页 |
2.2.7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45页 |
2.3. 结果描述 | 第45-52页 |
2.3.1 文献筛查/收集 | 第45-46页 |
2.3.2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第46-52页 |
2.4. 疗效评价 | 第52-74页 |
2.4.1 妊娠结局(Pregnancy Outcomes) | 第52-67页 |
2.4.2 亚组分析 | 第67-74页 |
2.5. 讨论 | 第74-77页 |
2.5.1 中医经络穴位刺激改善生殖功能的理论依据 | 第74页 |
2.5.2 文献质量评价 | 第74页 |
2.5.3 穴位刺激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 第74-77页 |
2.6.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三章 穴位刺激辅助IVF-ET提高妊娠结局的选经用穴规律探讨 | 第78-13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78-80页 |
3.2.1 文献检索 | 第78页 |
3.2.2 文献筛选 | 第78-80页 |
3.2.3 筛选纳入文献 | 第80页 |
3.2.4 提取及数据处理 | 第80页 |
3.3. 分析内容 | 第80-81页 |
3.3.1 选经用穴数据处理 | 第80页 |
3.3.2 运用规律分析 | 第80-81页 |
3.4. 结果 | 第81-117页 |
3.4.1 文献筛查/收集结果 | 第81-82页 |
3.4.2 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第82-117页 |
3.5. 取卵镇痛为研究目的的选经用穴分析 | 第117-125页 |
3.5.1 IVF-ET取卵镇痛常规操作及现况 | 第117-118页 |
3.5.2 文献的基本特征及干预详情 | 第118-120页 |
3.5.3 选经用穴分析——取卵镇痛 | 第120-125页 |
3.6. 讨论 | 第125-133页 |
3.6.1 穴位刺激辅助IVF-ET改善妊娠结局的选经用穴规律及原则 | 第125-132页 |
3.6.2 穴位刺激辅助IVF-ET取卵镇痛的选经用穴规律 | 第132-133页 |
3.7. 小结 | 第133-135页 |
结语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7页 |
附录 | 第147-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