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回采工作面压力论文

西部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结构演化与矿压活动规律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4-2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软弱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采场覆岩结构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3 大采高开采技术与采场控制理论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4 煤矿工作面开采三带分布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开采存在主要的问题第23-2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弱胶结地层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地域分布第26-53页
    2.1 红庆河煤矿弱胶结煤系地层分布特征第26-30页
        2.1.1 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第26-28页
        2.1.2 井田地层特征第28-29页
        2.1.3 其它开采条件第29-30页
    2.2 弱胶结岩石常规物理力学性能第30-34页
        2.2.1 红庆河煤岩力学实验结果第30-31页
        2.2.2 岩石变形破坏特征第31-33页
        2.2.3 岩石破坏形式第33-34页
    2.3 弱胶结岩石物理结构特征第34-40页
        2.3.1 弱胶结岩石电镜扫描分析第34-36页
        2.3.2 岩石胶结类型及矿物分析第36-39页
        2.3.3 弱胶结岩石水理性质第39-40页
    2.4 弱胶结煤系地层分布及力学参数统计第40-48页
        2.4.1 弱胶结煤系地层分布第40-43页
        2.4.2 典型弱胶结煤系地层力学参数统计第43-46页
        2.4.3 典型弱胶结岩石与中东部岩石强度对比分析第46-48页
    2.5 弱胶结岩石变异性评价第48-52页
        2.5.1 弱胶结岩石变异性评价方法第48页
        2.5.2 岩石变异性系数标准值取值第48-49页
        2.5.3 弱胶结岩石变异性评价第49-52页
    2.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3 弱胶结地层冒落岩体充填压实变形规律第53-69页
    3.1 破碎岩石碎胀性能分析第53-63页
        3.1.1 破碎岩石压缩实验第53-55页
        3.1.2 弱胶结岩石崩解实验第55-58页
        3.1.3 弱胶结岩石碎胀性分析第58-61页
        3.1.4 工作面采空区冒落矸石碎胀系数变化相似模拟分析第61-63页
    3.2 冒落岩体充填压实类固结机制分析第63-65页
        3.2.1 岩土体固结原理第63-64页
        3.2.2 冒落岩体类固结分析第64-65页
    3.3 岩体膨胀变形-破碎冒落-充填压实-固结变形规律第65-68页
        3.3.1 岩体膨胀变形-破碎冒落-充填压实-固结过程分析第65-67页
        3.3.2 不同类型冒落岩石膨胀-冒落-压实-固结对比分析第67-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4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模拟研究第69-97页
    4.1 试验工作面概况第69-70页
    4.2 试验材料相似比实验第70-75页
        4.2.1 首采面煤岩物理力学参数第70-71页
        4.2.2 模拟材料相似比实验第71-75页
    4.3 试验模型及方案第75-77页
        4.3.1 试验模型及测点布置第75-77页
        4.3.2 试验流程第77页
    4.4 工作面覆岩变形及运动特征第77-84页
        4.4.1 工作面直接顶冒落期间第77-79页
        4.4.2 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第79-80页
        4.4.3 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第80-83页
        4.4.4 工作面不同回采阶段同一测点运动规律第83-84页
    4.5 工作面覆岩应力分布规律第84-88页
        4.5.1 工作面直接顶冒落期间覆岩应力分布第84-85页
        4.5.2 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覆岩应力分布第85-86页
        4.5.3 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覆岩应力分布第86-87页
        4.5.4 同一测点不同回采阶段应力变化规律第87-88页
    4.6 工作面支架受力特征第88-89页
    4.7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数值模拟第89-96页
        4.7.1 数值模拟方案第89-90页
        4.7.2 模拟结果分析第90-95页
        4.7.3 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95-96页
    4.8 本章小结第96-97页
5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冒落带和裂隙带分布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第97-135页
    5.1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裂隙拱结构分析第97-107页
        5.1.1 工作面裂隙拱结构模型第97-99页
        5.1.2 工作面裂隙拱结构演化分析第99-107页
    5.2 常规三带分布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第107-109页
        5.2.1 常规公式计算工作面冒落带、裂隙带第107-109页
        5.2.2 常规经验公式计算冒落带、裂隙带存在的问题第109页
    5.3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冒落带动态演化规律第109-122页
        5.3.1 基本顶内结构岩层对大采高工作面冒落带的演化影响第110-113页
        5.3.2 顶板结构岩层对大采高工作面冒落带的演化影响第113-115页
        5.3.3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冒落带演化规律第115-118页
        5.3.4 三类覆岩结构条件下大采高工作面冒落带动态分布预测第118-122页
    5.4 冒落岩体变形特征对裂隙带发育的影响机制第122-125页
        5.4.1 采空区冒落带形成过程第123页
        5.4.2 采空区冒落岩石性态对裂隙带的影响第123-125页
    5.5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裂隙带动态分布第125-134页
        5.5.1 裂隙带动态发育高度模拟分析第125-128页
        5.5.2 多因素影响裂隙带分布对比分析第128-134页
    5.6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6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活动规律及支架-围岩作用机理第135-153页
    6.1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活动特征第135-137页
    6.2 支架工作阻力影响因素分析第137-142页
        6.2.1 采高对支架工作阻力的影响第137-138页
        6.2.2 覆岩性质对支架工作阻力的影响第138-139页
        6.2.3 开采速度对支架工作阻力的影响第139-141页
        6.2.4 煤层倾角对支架工作阻力的影响第141-142页
    6.3 弱胶结地层与中东部大采高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对比分析第142-147页
    6.4 支架-围岩相互作用模型第147-149页
    6.5 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确定第149-151页
        6.5.1 基于覆岩裂隙拱结构确定支架工作阻力第149-150页
        6.5.2 常规方法计算支架工作阻力分析第150-151页
    6.6 本章小结第151-153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53-156页
    7.1 结论第153-154页
    7.2 创新点第154页
    7.3 展望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70页
附录A 弱胶结岩石变异性系数第170-17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75-18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蠕动型滑坡变形失稳特征及滑动模型研究
下一篇:腐蚀环境中水泥基富水充填材料劣化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