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蠕动型滑坡变形失稳特征及滑动模型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写和符号清单第19-20页
1 引言第20-22页
2 绪论第22-42页
    2.1 研究背景第22-24页
        2.1.1 滑坡灾害与蠕动型滑坡第22-24页
        2.1.2 研究意义及目标第24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4-40页
        2.2.1 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第24-33页
        2.2.2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第33-39页
        2.2.3 滑坡影响范围研究现状第39-40页
    2.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40-42页
3 蠕动型滑坡变形位移与内部破坏特征关系模型研究第42-77页
    3.1 不同类型斜坡的变形特征第42-45页
    3.2 蠕动型滑坡的变形-时间曲线特征第45-46页
    3.3 强度折减法第46-63页
        3.3.1 基本原理第46-48页
        3.3.2 滑动面确定第48页
        3.3.3 破坏判据的选取研究第48-54页
        3.3.4 本构模型和屈服准则的选取第54-56页
        3.3.5 影响因素的研究第56-57页
        3.3.6 研究及应用现状第57-63页
    3.4 蠕动型滑坡变形位移与内部破坏特征关系模型的建立第63-75页
        3.4.1 边坡简介第63-64页
        3.4.2 计算模型建立第64-67页
        3.4.3 变形失稳破坏全过程分析第67-74页
        3.4.4 蠕动型滑坡变形位移与内部破坏特征关系模型第74-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4 蠕动型滑坡变形位移与内部破坏特征关系模型的实验研究第77-95页
    4.1 实验设计第77-81页
        4.1.1 实验装置第77-78页
        4.1.2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第78-81页
    4.2 实验试样砂土参数测定第81-86页
        4.2.1 试样砂土密度测定第82页
        4.2.2 室内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第82-84页
        4.2.3 室内抗剪强度试验结果第84-86页
    4.3 室内实验第86-94页
        4.3.1 实验开展第86-88页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8-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5 蠕动型滑坡变形失稳特征实例研究第95-141页
    5.1 滑坡实例研究第95-121页
        5.1.1 千将坪滑坡第95-106页
        5.1.2 凉水井滑坡第106-110页
        5.1.3 金坪子滑坡第110-121页
    5.2 基于变形特征的滑坡稳定性评价第121-140页
        5.2.1 金坪子滑坡Ⅱ区第122-133页
        5.2.2 藕塘滑坡第133-140页
    5.3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6 基于GIS和力学模型的蠕动型滑坡失稳滑动模拟SPH三维粒子模型研究第141-160页
    6.1 边坡信息的GIS表达方式第141-144页
        6.1.1 GIS数据结构第142-143页
        6.1.2 滑坡信息与GIS数据的转换第143-144页
    6.2 基于宾汉流体本构的蠕动型滑坡滑动模拟的SPH方法第144-147页
        6.2.1 SPH方法的基本核心第144-145页
        6.2.2 基于宾汉流体的本构模型第145-147页
    6.3 基于GIS的失稳滑动模拟SPH三维粒子模型研究第147-156页
        6.3.1 基于GIS的SPH三维粒子模型第149-151页
        6.3.2 三维滑坡粒子模型算法及程序第151-153页
        6.3.3 模型可靠性验证第153-156页
    6.4 金坪子滑坡Ⅱ区失稳滑动模拟第156-158页
    6.5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7 结论第160-164页
    7.1 主要结论第160-162页
    7.2 创新点第162页
    7.3 展望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82页
附录A 直接剪切试验数据表第182-183页
附录B 千将坪滑坡强度折减过程中观测点位移变化(mm)第183-185页
附录C 凉水井滑坡强度折减过程中观测点位移变化(cm)第185-187页
附录D 金坪子滑坡Ⅱ区强度折减过程中观测点位移变化(cm)第187-190页
附录E 藕塘滑坡地表水平位移监测点年度位移量统计表第190-192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92-19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井壁混凝土用低熟料胶凝材料性能及其微结构研究
下一篇:西部弱胶结地层大采高工作面覆岩结构演化与矿压活动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