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黑曲霉糖化酶淀粉结合结构域的亲和性及在马铃薯淀粉品质改良中应用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ARCT第12-14页
符号与缩略语词汇表第15-17页
前言第17-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45页
    1 马铃薯的概述第19-20页
    2 淀粉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第20-23页
        2.1 淀粉的结构第20-22页
        2.2 淀粉的理化性质第22-23页
    3 淀粉的合成第23-29页
        3.1 贮藏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第24-26页
        3.2 支链淀粉的合成模型第26-27页
        3.3 参与淀粉合成的主要酶第27-29页
    4 马铃薯淀粉的遗传改良第29-34页
        4.1 提高马铃薯淀粉的含量第29-31页
        4.2 马铃薯淀粉品质的遗传改良第31-34页
    5 淀粉结合结构域的研究第34-45页
        5.1 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CBM)第34页
        5.2 淀粉结合结构域(SBD)的分类第34-39页
        5.3 SBD的结构第39-40页
        5.4 SBD的结合位点第40-41页
        5.5 SBD的功能与特性第41-42页
        5.6 SBD的应用第42-43页
        5.7 SBD-平台技术第43-45页
研究部分第45-121页
    第二章 串联重复的GASBDS蛋白与淀粉结合亲和力第45-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53页
            1.1 实验材料第45-46页
                1.1.1 菌株与质粒第45-46页
                1.1.2 酶与试剂第46页
                1.1.3 培养基第46页
            1.2 实验方法第46-53页
                1.2.1 黑曲霉GASBD基因的克隆第46-47页
                1.2.2 大肠杆菌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7-49页
                1.2.3 GASBD2蛋白可溶性表达条件的优化第49-51页
                1.2.4 可溶性重组蛋白GASBD(s)的诱导表达与分析第51页
                1.2.5 重组蛋白GASBD(s)的纯化与分析第51页
                1.2.6 GASBD(s)重组蛋白与玉米淀粉结合的定性分析第51-52页
                1.2.7 GASBD(s)重组蛋白的结合曲线第52页
                1.2.8 GASBD(s)重组蛋白的吸附等温曲线第52-5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3-69页
            2.1 黑曲霉GASBD基因的克隆第53页
            2.2 GASBD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第53-55页
            2.3 大肠杆菌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5-60页
            2.4 重组蛋白GASBD2可溶性表达条件的确定第60-63页
            2.5 重组蛋白GASBD(s)的诱导表达与分析第63-64页
            2.6 重组蛋白GASBD(s)的纯化与分析第64-65页
            2.7 GASBD(s)重组蛋白与淀粉结合的定性分析第65-66页
            2.8 GASBD(s)重组蛋白的结合曲线第66-67页
            2.9 GASBD(s)重组蛋白的吸附等温曲线第67-69页
        3 讨论第69-71页
    第三章 GASBD和GASBD2基因在马铃薯中的表达第71-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8页
            1.1 材料第71-72页
                1.1.1 质粒与菌株第71页
                1.1.2 酶与试剂第71-72页
                1.1.3 植物材料第72页
                1.1.4 培养基第72页
            1.2 方法第72-78页
                1.2.1 植物表达载体pBIN19/GASBD和pBIN19/GASBD2的构建第72-73页
                1.2.2 农杆菌的转化及鉴定第73页
                1.2.3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第73-74页
                1.2.4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第74-75页
                1.2.5 马铃薯淀粉的提取第75页
                1.2.6 Anti-GASBD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75页
                1.2.7 Western斑点杂交分析第75-76页
                1.2.8 淀粉颗粒形貌的观察第76页
                1.2.9 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分析第76页
                1.2.10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76-77页
                1.2.11 淀粉糊化性质的测定第77页
                1.2.12 淀粉热力学性质的测定第77-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88页
            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的转化第78-79页
            2.2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第79-80页
            2.3 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分析第80-84页
                2.3.1 PCR分析第80-81页
                2.3.2 Western斑点杂交分析第81-84页
            2.4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的观察第84-85页
            2.5 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分析第85-86页
            2.6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中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分析第86页
            2.7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分析第86-87页
            2.8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分析第87-88页
        3 讨论第88-89页
    第四章 GLGB/GASBD融合基因的表达对马铃薯淀粉的结构和特性的影响第89-1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9-97页
            1.1 材料第89-90页
                1.1.1 质粒与菌株第89-90页
                1.1.2 酶与试剂第90页
                1.1.3 植物材料第90页
                1.1.4 培养基第90页
            1.2 方法第90-97页
                1.2.1 大肠杆菌glgB基因的克隆第90-91页
                1.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1-93页
                1.2.3 农杆菌的转化及鉴定第93页
                1.2.4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第93页
                1.2.5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第93-94页
                1.2.6 转基因马铃薯的半定量RT-PCR分析第94页
                1.2.7 马铃薯淀粉的提取第94页
                1.2.8 Western斑点杂交分析第94页
                1.2.9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葡萄糖当量值(DE值)的测定第94-95页
                1.2.10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的观察第95页
                1.2.11 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分析第95页
                1.2.12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95页
                1.2.13 直链、支链淀粉的分离第95页
                1.2.14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最大吸收波长(λ_(max))的测定第95页
                1.2.15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分析第95-96页
                1.2.16 淀粉糊化性质的测定第96页
                1.2.17 淀粉热力学性质的测定第96页
                1.2.18 淀粉糊性质的测定第96页
                1.2.19 相关性分析第96-9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7-118页
            2.1 大肠杆菌glgB基因的克隆及分析第97-98页
            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的转化第98-100页
            2.3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第100页
            2.4 转化马铃薯植株的分析第100-105页
                2.4.1 PCR分析第100-102页
                2.4.2 半定量RT-PCR分析第102-104页
                2.4.3 Western斑点杂交分析第104-105页
            2.5 转基因对淀粉分支程度的影响第105-108页
            2.6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的观察第108-109页
            2.7 转基因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的分析第109-110页
            2.8 转基因马铃薯淀粉组成及结构的分析第110-114页
                2.8.1 直链、支链淀粉的最大吸收波长第110-111页
                2.8.2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分析第111-112页
                2.8.3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第112-114页
            2.9 淀粉分支程度的增加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第114页
            2.10 淀粉分支程度的增加对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第114-115页
            2.11 淀粉分支程度的增加对淀粉糊性质的影响第115-118页
                2.11.1 淀粉分支程度的增加对淀粉糊透明度的影响第115-116页
                2.11.2 淀粉分支程度的增加对淀粉糊凝沉性的影响第116-117页
                2.11.3 淀粉分支程度的增加对淀粉糊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第117-118页
        3 讨论第118-121页
全文结论第121-123页
主要创新点与后续研究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钾转运蛋白OsHAK21和通道蛋白OsKx响应盐胁迫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禽流感灭活病毒诱导鼻腔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