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摄影艺术论文--摄影艺术理论论文--摄影评论、欣赏论文

《相框中的“变色龙”》—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镜头下的“中国形象”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8页
绪论第8-24页
    第一节 研究动因第8-14页
        一、“话语”的存在第8-11页
        二、“话语权”的存在第11-14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4-19页
        一、研究领域(一)第14-15页
        二、研究领域(二)第15-17页
        三、研究领域(三)第17-19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9-21页
        一、艺术考古第19-21页
        二、艺术解读第21页
    第四节 关于几个界定第21-24页
第一章 形象建构原动机:西方基督教史述论第24-30页
    第一节 神圣的世俗化: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第24-25页
    第二节 基督教主要宗派差会的大致情况第25-30页
        一、求同存异:基督教宗派划分概况第25-26页
        二、权力地图:传教宗主国势力概览第26-30页
第二章 形象话语的主导者:西方来华传教士群体的 身份符码第30-46页
    第一节 混杂多元的价值认知第31-34页
        一、宗教认知:教义规约下的“非公民”第31-32页
        二、文化认知:作为一名白种“公民”第32-34页
    第二节 介入的姿态第34-46页
        一、传教士的另一张名片第34-44页
            (一) 作为“社会学家”的传教士第34-39页
            (二) 作为“人文科学家”的传教士第39-44页
        二、易装照:形象塑造人的自我形象塑造第44-46页
第三章 形象话语发声平台与方式第46-60页
    第一节 摄影史前史:来华传教士早期的大众传播手段第46-51页
        一、工具与视野:从《圣经》到《华英字典》第46-47页
        二、初探:《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与“新形象”的传播第47-48页
        三、“中国形象”的正确打开方式:《中国丛报》的实证精神第48-50页
        四、话语权的渗透:《万国公报》与“中国形象”的建构第50-51页
    第二节 直观的参与:摄影术之于传教事业第51-60页
        一、形象传播技术支持——20世纪初以前的摄影术第51-53页
        二、传教士之于摄影技术的传播第53-59页
            (一)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与《格物入门》第53-56页
            (二) 英国传教士德贞与《脱影奇观》第56-58页
            (三)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与《色相留真》第58-59页
        三、摄影术之于传教士的影响第59-60页
第四章 被言说的“中国形象”第60-70页
    第一节 “中国形象”的定义第60-61页
    第二节 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第61-70页
        一、最初的中国形象——“天朝上国”第62-65页
        二、眼见为“实”——“破败的乌托邦”第65-68页
        三、形象的“类象化”——“东方之珠”第68-70页
第五章 传教士镜头下的“中国形象”各母题分析第70-104页
    第一节 猎奇式的俯瞰——“中国形象”的解构第71-86页
        一、异域景观第71-81页
        二、异域风俗第81-84页
        三、傲慢与偏见:边缘人群形象第84-86页
    第二节 理想国——“中国形象”的建构第86-104页
        一、口岸城市景观第86-92页
        二、“新国人”形象的建构第92-104页
            (一) 强身健体的国人第92-95页
            (二) 摩登女郎第95-98页
            (三) “道德”的楷模:中国教牧(忠实教徒)形象第98-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个人简历第114-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国公司简章翻译与分析--以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简章为例
下一篇:居巢居廉花鸟画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