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滑坡形成机制及变形破坏模式 | 第11-13页 |
| 1.2.2 降雨诱发滑坡 | 第13页 |
| 1.2.3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13-14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第16-22页 |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17页 |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6-17页 |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17页 |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21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 2.2.2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 2.2.3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19-21页 |
| 2.3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1-22页 |
| 第3章 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 | 第22-42页 |
| 3.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3-27页 |
| 3.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 3.3 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28-32页 |
| 3.3.1 强变形区变形特征 | 第29-32页 |
| 3.3.2 弱变形区变形特征 | 第32页 |
| 3.4 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 第32-37页 |
| 3.5 滑坡形成机制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37-38页 |
| 3.6 滑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 3.6.1 自然因素 | 第39-41页 |
| 3.6.2 人类活动因素 | 第41-42页 |
| 第4章 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 | 第42-51页 |
| 4.1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42-44页 |
| 4.1.1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42页 |
| 4.1.2 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42-44页 |
| 4.2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44页 |
| 4.3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4-45页 |
| 4.4 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 | 第45-49页 |
| 4.5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 第49-51页 |
| 4.5.1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49-50页 |
| 4.5.2 滑坡变形发展趋势 | 第50-51页 |
| 第5章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滑坡变形分析 | 第51-56页 |
| 5.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1页 |
| 5.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 5.2.1 天然工况下模拟结果 | 第52-54页 |
| 5.2.2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 | 第54-56页 |
| 第6章 滑坡防治工程措施建议 | 第56-64页 |
| 6.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 | 第56-57页 |
| 6.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 | 第57-58页 |
| 6.2.1 防治目标 | 第57页 |
| 6.2.2 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 | 第57-58页 |
| 6.3 防治方案建议 | 第58-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