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理由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理由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2章 《红军哥哥回来了》中音乐审美特征的构成 | 第13-21页 |
2.1 《红军哥哥回来了》的创作背景 | 第13-14页 |
2.2 《红军哥哥回来了》的曲式结构和作品内容 | 第14-15页 |
2.3 《红军哥哥回来了》中的地域性审美特征 | 第15-21页 |
2.3.1 陕西音乐的色彩音在《红军哥哥回来了》中的运用 | 第15-16页 |
2.3.2 《红军哥哥回来了》对秦腔音乐的吸收和运用 | 第16-17页 |
2.3.3 《红军哥哥回来了》对碗碗腔音乐的吸收和运用 | 第17-18页 |
2.3.4 《红军哥哥回来了》中陕北秧歌音乐元素的融入 | 第18页 |
2.3.5 《红军哥哥回来了》中的陕北说书音乐元素的融入 | 第18-21页 |
第3章 《红军哥哥回来了》中音乐审美特征的表现 | 第21-29页 |
3.1 运弓 | 第21-23页 |
3.1.1 连弓 | 第21-22页 |
3.1.2 长、短弓的运用 | 第22页 |
3.1.3 波弓 | 第22-23页 |
3.1.4 双弦奏法 | 第23页 |
3.2 搂弦 | 第23-24页 |
3.2.1 四度搂弦 | 第23页 |
3.2.2 三度搂弦 | 第23-24页 |
3.3 同音异指 | 第24-25页 |
3.3.1 一指的同音异指 | 第24页 |
3.3.2 三指的同音异指 | 第24-25页 |
3.4 滑音 | 第25-26页 |
3.4.1 大滑音 | 第25页 |
3.4.2 回滑音 | 第25-26页 |
3.5 弹、拨弦 | 第26-29页 |
3.5.1 拇指拨弦 | 第26页 |
3.5.2 弹弦 | 第26页 |
3.5.3 弹拨双弦 | 第26-29页 |
结语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