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公民个人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基本理论 | 第11-22页 |
(一) 公民个人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概述 | 第11-12页 |
(二) 公民个人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基础 | 第12-18页 |
1. 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2. 合理性分析 | 第15-17页 |
3. 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三) 公民个人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价值分析 | 第18-19页 |
1. 公民个人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价值 | 第18-19页 |
2. 公民个人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实体价值 | 第19页 |
3. 有利于平衡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之间的冲突 | 第19页 |
(四) 公民个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独特优势 | 第19-22页 |
1. 诉讼范围的广阔性和针对性需要公民个人作为起诉者 | 第20页 |
2. 公民个人诉讼态度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 第20-21页 |
3. 公民个人作为起诉者,提升诉讼效果的强制力和震慑力 | 第21-22页 |
二、域外相关规定和评析 | 第22-26页 |
(一) 美国的相关规定 | 第22页 |
(二) 英国的相关规定 | 第22-23页 |
(三) 德国的相关规定 | 第23页 |
(四) 印度的相关规定 | 第23-24页 |
(五) 日本的相关规定 | 第24页 |
(六) 国外相关制度规定的评析 | 第24-26页 |
三、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现状、成因与负效应 | 第26-31页 |
(一) 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现状 | 第26-27页 |
1. 原告主体确定标准过于严格 | 第26页 |
2. 起诉主体职能狭隘,不够明确具体 | 第26-27页 |
3. 诉讼实现方式单一 | 第27页 |
(二) 我国公民个人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缺位的原因 | 第27-29页 |
1. 传统观念障碍 | 第28页 |
2. 能力欠缺 | 第28页 |
3. 可能造成滥诉现象 | 第28页 |
4. 代表性不强 | 第28-29页 |
5. 维权模式影响 | 第29页 |
(三) 我国未规定公民个人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负效应 | 第29-31页 |
1. 违背宪法精神内涵 | 第29页 |
2. 不利于彻底实现公民诉权 | 第29-30页 |
3. 有悖民主政治建设 | 第30-31页 |
四、公民个人作为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构想 | 第31-36页 |
(一) 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 | 第31-32页 |
(二) 建立配套制度 | 第32-35页 |
1. 预先告知,穷尽行政救济 | 第32-33页 |
2. 惩罚与奖励制度相结合 | 第33-34页 |
3. 建立公民个人提起民事环境公益诉讼优惠制度 | 第34-35页 |
(三) 增强公民个人的环保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