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研究的问题 | 第14-18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1.2.1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1.2.2 生态现代化研究述评 | 第25-28页 |
1.3 调查的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6页 |
1.3.1 调查的对象 | 第28-32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2-36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36-37页 |
1.4.1 分析框架 | 第36页 |
1.4.2 结构框架 | 第36-37页 |
1.5 论文的篇章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37-40页 |
1.5.1 篇章内容 | 第37-39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第2章 工业恢复与建设时期(1949-1977):目标一致、互利共生 | 第40-54页 |
2.1 恢复与建设时期:依靠国家和社区 | 第40-46页 |
2.1.1 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 第40-42页 |
2.1.2 依托于社区 | 第42-46页 |
2.2 工业反哺农村 | 第46-47页 |
2.2.1 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 第46页 |
2.2.2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 | 第46-47页 |
2.3 建设时期:环境问题的显现与淹没 | 第47-52页 |
2.3.1 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影响 | 第47-50页 |
2.3.2 环境问题何以被淹没 | 第50-52页 |
2.4 小结:污染企业发展初期的多元主体行为、共生关系与环境问题 | 第52-54页 |
第3章 发展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1978-2005):对立冲突、相互制约 | 第54-70页 |
3.1 企业的发展困境、改革与环境污染的加剧 | 第54-59页 |
3.1.1 企业的发展困境与改革 | 第54-57页 |
3.1.2 环境污染的加剧 | 第57-59页 |
3.2 村民的理性环境抗争 | 第59-65页 |
3.2.1 策略选择 | 第59-64页 |
3.2.2 行为依据 | 第64-65页 |
3.3 环境污染中的多元主体 | 第65-67页 |
3.3.1 多元主体的角色、行为 | 第65-66页 |
3.3.2 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66-67页 |
3.4 小结:污染企业发展中期的环境问题、多元主体行为及制约关系 | 第67-70页 |
第4章 发展后期(2006-2014):转型发展、互利共赢 | 第70-88页 |
4.1 C造纸厂转型升级的背景 | 第70-76页 |
4.1.1 下岗职工维权事件 | 第70-73页 |
4.1.2 非理性抗争:环境集体暴力事件的发生 | 第73-76页 |
4.2 企业转型的路径 | 第76-83页 |
4.2.1 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 第76-80页 |
4.2.2 绿色生产与技术创新 | 第80-82页 |
4.2.3 产业集聚化 | 第82-83页 |
4.3 C造纸厂转型后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有益影响 | 第83-87页 |
4.3.1 环境问题的解决 | 第83-84页 |
4.3.2 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3 惠民措施 | 第85-87页 |
4.4 小结:污染企业发展后期多元主体的行为及共赢关系 | 第87-88页 |
第5章 H老工业区C造纸厂发展历程的进一步阐释 | 第88-105页 |
5.1 恢复与建设时期:发展优势与共生关系的特征 | 第88-91页 |
5.1.1 C造纸厂的发展优势 | 第88-90页 |
5.1.2 共生关系的特征 | 第90-91页 |
5.2 发展出现困境与改革时期:冲突、制约关系与企业转型 | 第91-100页 |
5.2.1 冲突、制约关系的形成 | 第91-99页 |
5.2.2 冲突、制约关系:群体结构分析及对污染企业转型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3 转型发展时期: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及共赢关系的特征 | 第100-103页 |
5.3.1 C造纸厂转型发展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 第100-102页 |
5.3.2 共赢关系的特征 | 第102-103页 |
5.4 小结:污染企业的发展、影响因素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第6章 建立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污染企业治理路径 | 第105-120页 |
6.1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结构的生成逻辑 | 第105-113页 |
6.1.1 理论基础 | 第105-110页 |
6.1.2 现实依据 | 第110-113页 |
6.2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的内涵、特征与建构 | 第113-117页 |
6.2.1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 第113-116页 |
6.2.2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的建构 | 第116-117页 |
6.3 社会参与、多元协同污染企业治理机制建构的现实困境 | 第117-118页 |
6.4 小结:建构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污染企业治理机制 | 第118-120页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120-126页 |
7.1 结论 | 第120-122页 |
7.2 反思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7.2.1 讨论与反思 | 第123-124页 |
7.2.2 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附录 | 第134-14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4页 |
后记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