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位 | 第13-24页 |
·蓬勃发展的非标准劳动关系 | 第13-14页 |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主要类型 | 第14-20页 |
·劳动派遣 | 第15-18页 |
·非全日制用工 | 第18页 |
·兼职劳动 | 第18-20页 |
·其他从属性弱化的劳动关系形式 | 第20页 |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 | 第20-21页 |
·劳动关系主体多样化 | 第20-21页 |
·劳动关系从属性弱化 | 第21页 |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国际劳工组织使用的表述 | 第22页 |
·国外学者使用的表述 | 第22页 |
·国内学者使用的表述 | 第22-23页 |
·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 非标准劳动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24-31页 |
·理论困境 | 第24-26页 |
·全面禁止论 | 第24-25页 |
·严格限制论 | 第25页 |
·适度规范论 | 第25页 |
·基本评述 | 第25-26页 |
·立法缺失 | 第26-31页 |
·《劳动法》的立法缺憾 | 第26-28页 |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尴尬 | 第28-29页 |
·基本评述 | 第29-31页 |
3 国外保护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做法 | 第31-39页 |
·美国模式 | 第31-32页 |
·美国非标准劳动关系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共同雇主”模式 | 第32页 |
·欧盟国家模式 | 第32-34页 |
·荷兰 | 第33页 |
·德国 | 第33-34页 |
·亚洲国家模式 | 第34-36页 |
·日本 | 第35页 |
·印度 | 第35-36页 |
·国际劳工组织的做法 | 第36-37页 |
·国外模式的启示 | 第37-39页 |
4 完善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 第39-48页 |
·确立新的劳动立法价值取向 | 第39-43页 |
·确立新的劳动立法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 第39-40页 |
·我国新的劳动关系理论价值取向的选择 | 第40-42页 |
·确立保护非标准劳动关系立法价值取向的必然性 | 第42-43页 |
·制定科学统一的劳动立法 | 第43-45页 |
·第一步:最低标准 | 第43-44页 |
·第二步:较高标准 | 第44-45页 |
·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5-48页 |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制度性障碍 | 第45-46页 |
·完善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