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桩连续贯入的工程实测与数值模拟分析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沉桩过程研究 | 第15-20页 |
| ·桩承载力的确定 | 第20-23页 |
| ·承载力时效性分析 | 第23页 |
| ·数值模拟的研究 | 第23-24页 |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 | 第25-26页 |
| 第2章 静压桩沉桩机理与实测分析 | 第26-47页 |
| ·静压桩沉桩机理 | 第27-33页 |
| ·静压桩在黏性土中的沉桩特性 | 第28-29页 |
| ·静压桩在砂性土中的沉桩特性 | 第29页 |
| ·临界深度、最小厚度、层状土地基 | 第29-32页 |
| ·桩型对沉桩阻力的影响 | 第32页 |
| ·静压桩与静力触探的对比 | 第32-33页 |
| ·工程地质特点 | 第33-36页 |
| ·上海市地区地质概况 | 第33页 |
| ·试验场地工程概况 | 第33-36页 |
| ·住宅楼区域沉桩阻力实测分析 | 第36-40页 |
| ·住宅楼试验区域地质概况 | 第36-37页 |
| ·现场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37-40页 |
| ·地下车库区域沉桩阻力实测分析 | 第40-43页 |
| ·地下车库试验区域地质概况 | 第40-41页 |
| ·现场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41-43页 |
| ·商业楼区域沉桩阻力实测分析 | 第43-46页 |
| ·商业楼试验区域地质概况 | 第43-44页 |
| ·现场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3章 静压桩沉桩阻力的估算 | 第47-62页 |
| ·概述 | 第47页 |
| ·沉桩阻力经验公式介绍 | 第47-54页 |
| ·韩选江经验公式 | 第48页 |
| ·郑刚、顾晓鲁经验公式 | 第48-49页 |
| ·谢树彬的管桩经验公式 | 第49-50页 |
| ·朱小林、袁相瑞经验公式 | 第50-51页 |
| ·综合调节系数法 | 第51页 |
| ·储王应、王能民经验公式 | 第51-53页 |
| ·樊向阳软土地区沉桩阻力计算公式 | 第53-54页 |
|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54-57页 |
| ·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 第54-56页 |
| ·侧摩阻力的确定 | 第56-57页 |
| ·桩端阻力分析 | 第57-58页 |
| ·桩端阻力影响范围 | 第57-58页 |
| ·桩端阻力的确定 | 第58页 |
| ·沉桩阻力估算精准度分析 | 第58-60页 |
| ·采用单桥静力触探试验参数 | 第58-59页 |
| ·估算结果与工程实际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4章 静压桩承载力时效性研究与分析 | 第62-76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静压桩的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 | 第62-63页 |
| ·静压桩承载力的时效性 | 第63-65页 |
| ·桩基承载力时效现象机理 | 第63-64页 |
| ·利用隔时复压研究承载力时效现象 | 第64-65页 |
| ·工程实例分析与研究 | 第65-75页 |
| ·珠海某工程静压桩隔时复压试验分析 | 第65-67页 |
| ·山西某工程静压桩隔时复压试验分析 | 第67-68页 |
| ·基于FBG光纤传感器的静压桩隔时复压试验分析 | 第68-72页 |
| ·桩端位于硬土层的静压桩隔时复压试验分析 | 第72-74页 |
|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静压桩连续贯入数值模拟 | 第76-89页 |
|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76-77页 |
| ·ABAQUS应用简介 | 第76-77页 |
|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 第77页 |
| ·静压桩数值模拟过程的关键问题 | 第77-79页 |
|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77-78页 |
| ·部分重要物理量的选取 | 第78页 |
| ·桩土间接触及约束 | 第78-79页 |
| ·划分网格的关键问题 | 第79页 |
| ·上海某工程静压桩连续贯入模拟分析 | 第79-87页 |
| ·建立桩及土体部件 | 第79-80页 |
| ·本构模型选择及网格划分 | 第80-81页 |
| ·ABAQUS模拟中的初始地应力平衡 | 第81-82页 |
| ·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82-86页 |
| ·沉桩阻力模拟对比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本文结论与成果 | 第89-90页 |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