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萨拉—色乌肯萨拉分布区煤质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24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煤质特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8页 |
| ·国外煤质特征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5页 |
| ·国内煤质特征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煤质特征研究进展与趋势 | 第17-18页 |
| ·分布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完成的工作量、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1-24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1页 |
|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 | 第21-22页 |
| ·创新点 | 第22-24页 |
| 2 地质概况 | 第24-38页 |
| ·概况 | 第24-26页 |
| ·位置及范围 | 第24页 |
| ·交通 | 第24页 |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 ·气象、水文 | 第24-25页 |
| ·经济概况 | 第25页 |
| ·地震 | 第25-26页 |
| ·构造特征 | 第26-32页 |
| ·区域地质 | 第26-28页 |
| ·分布区地质 | 第28-32页 |
| ·岩浆活动 | 第32页 |
| ·主要含煤地层特征 | 第32-37页 |
| ·含煤性 | 第32页 |
| ·可采煤层 | 第32-37页 |
| ·煤炭资源概况 | 第37-38页 |
| 3 煤质特征研究 | 第38-90页 |
| ·煤质特征研究内容与原则 | 第38-39页 |
| ·煤质特征研究 | 第39-90页 |
| ·物理性质、煤岩特征 | 第39-40页 |
| ·化学性质 | 第40-66页 |
| ·煤的工艺性能 | 第66-69页 |
| ·可选性 | 第69页 |
| ·可采煤层煤类及分布 | 第69-90页 |
| 4 煤炭资源变质原因的研究 | 第90-94页 |
| ·地质概况 | 第90页 |
| ·古地温 | 第90-91页 |
| ·变质作用类型 | 第91-92页 |
| ·热源及变质机理 | 第92-93页 |
| ·煤类分带 | 第93页 |
| ·结论 | 第93-94页 |
| 5 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分析和建议 | 第94-102页 |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94页 |
| ·原煤的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及依据 | 第94-96页 |
| ·依据 | 第94-96页 |
| ·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 | 第96页 |
| ·浮煤的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及依据 | 第96-102页 |
| ·依据 | 第96页 |
| ·工业用途和加工利用方向 | 第96-102页 |
| 6 开发经济概略预测 | 第102-105页 |
| ·资源状况及市场需求 | 第102页 |
| ·资源状况 | 第102页 |
| ·供需关系 | 第102页 |
| ·资源量及开采技术条件 | 第102-103页 |
| ·分布区资源量 | 第102-103页 |
| ·开采技术条件 | 第103页 |
| ·特殊煤类和深加工的经济价值 | 第103-105页 |
| ·特殊煤类未深加工前经济价值 | 第103页 |
| ·特殊煤类深加工后经济价值 | 第103-104页 |
| ·综合评价 | 第104-105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 附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