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三塘湖汉水泉矿区煤质特征相关性及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工业分析和其他指标相互关系 | 第9-10页 |
| ·工艺性能指标间相互关系 | 第10-11页 |
| ·显微组分与煤质指标间关系 | 第11-12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 2 汉水泉矿区地质特征 | 第14-2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5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5-18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 ·区域含煤地层情况 | 第19-21页 |
| ·可采煤层特性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汉水泉矿区煤岩特征 | 第22-25页 |
| ·煤岩宏观组分 | 第22页 |
| ·煤岩显微组分 | 第22-23页 |
| ·煤的变质阶段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4 汉水泉矿区煤质特征 | 第25-40页 |
| ·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25-33页 |
| ·工业分析 | 第25-29页 |
| ·元素分析 | 第29-32页 |
| ·有害元素 | 第32-33页 |
| ·煤的工艺性质 | 第33-36页 |
| ·发热量 | 第33-34页 |
| ·粘结性、结焦性 | 第34-35页 |
| ·灰成分、灰熔融性 | 第35页 |
| ·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 | 第35页 |
| ·热稳定性 | 第35页 |
| ·结渣性 | 第35-36页 |
| ·煤灰黏度特性 | 第36页 |
| ·可磨性 | 第36页 |
| ·低温干馏 | 第36页 |
| ·可选性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5 汉水泉矿区煤质指标之间相关性 | 第40-70页 |
| ·发热量与水分、灰分之间关系 | 第40-51页 |
| ·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与干基灰分关系 | 第40-43页 |
| ·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与干基灰分线性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 ·误差分析 | 第45-48页 |
| ·发热量与水分、灰分之间关系 | 第48-51页 |
| ·挥发分与氢之间的关系 | 第51-54页 |
| ·煤的发热量与碳、氢元素之间关系 | 第54-61页 |
| ·发热量与碳元素之间关系 | 第54-57页 |
| ·发热量与氢元素之间关系 | 第57-59页 |
| ·发热量与碳、氢元素之间相关性 | 第59-61页 |
| ·煤灰成分、灰熔融性之间关系 | 第61-65页 |
| ·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与煤灰高温黏度特性之间关系 | 第65-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6 显微组分与煤质指标之间关系 | 第70-86页 |
| ·煤岩显微组成与工业分析之间关系 | 第70-81页 |
| ·矿物质与灰分之间关系 | 第70-73页 |
| ·镜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 第73-77页 |
| ·惰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 第77-79页 |
| ·镜质组、惰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 第79-81页 |
| ·惰质组与哈氏可磨性指数之间关系 | 第81-84页 |
| ·煤岩显微组成与煤炭可选性之间关系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工作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